[1]刘超. 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特征和重要意义[J]. 四川农业科技,2004(2):6-7.
[2]李振唐,雷海章. 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及其实现途径[J]. 广西社会科学,2005(4):54-56.
[3]吴楠,李晓莉,冯中朝. 显示性评价法对农业生物产业竞争力的分析[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8(2):45-48.
[4]陈岩,谢晶. 发展农业生物产业的战略选择探讨——以黑龙江省为例[J]. 学术交流,2011(6):103-106.
[5]万建民. 促进生物农业快速健康发展[N]. 经济日报,2010-08-05(10).
[6]季凯文. 中国生物农业三阶段效率测度及其提升路径研究[D]. 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5.
[7]赵阳华,尹晶. 我国生物农业发展情况回顾和发展思路探讨[J]. 中国科技投资,2011(5):42-44.
[8]薛爱红,孙国庆,王友华. 农业生物技术促进我国生物农业发展[J]. 中国科技投资,2012(7):23-25.
[9]王宇,沈文星. 我国作物转基因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推广[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107-112.
[10]季凯文. 国外生物农业发展动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江西科学,2016,34(2):257-261.
[11]季凯文,孔凡斌. 中国生物农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测度及提升路径——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14(8):42-57.
[12]桑乃泉.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创新管理与中国农业竞争力[J]. 农业经济问题,2001(9):9-14.
[13]马春艳,冯中朝. 我国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政策机制研究[J]. 经济纵横,2007(2):28-30.
[14]张彩萍,黄季焜.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的政策取向[J]. 农业技术经济,2002(3):23-28.
[1]伍冠锁,江兴瑜,衡燕,等.南京市生物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03):415.
Wu Guansuo,et al.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Nanjing City[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5,43(1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