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谢小梅,亢志华.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和SATI的可视化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24,52(16):271-279.
 Xie Xiaomei,et al.Research status, hot spots and trends of Chinas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and SATI[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24,52(16):271-279.
点击复制

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和SATI的可视化分析(PDF)
分享到:

《江苏农业科学》[ISSN:1002-1302/CN:32-1214/S]

卷:
第52卷
期数:
2024年第16期
页码:
271-279
栏目:
农业经济与管理
出版日期:
2024-08-2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Research status, hot spots and trends of Chinas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and SATI
作者:
谢小梅亢志华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江苏南京 210014
Author(s):
Xie Xiaomeiet al
关键词:
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可视化分析CiteSpaceSATI
Keywords:
-
分类号:
F320.3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建设美丽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战略实施的重要任务。为更全面系统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文献为数据源,采用CiteSpace、SATI文献计量工具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美丽乡村建设研究领域的科学知识图谱,客观、全面、系统地分析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脉络与研究趋势。结果表明,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研究阶段性特征明显,在2015年后出现快速增长,研究历程分为“初步探索—快速发展—成熟回落”3个阶段;各研究作者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较弱,未能形成核心学术代表和研究机构;“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等是研究的热点,“乡村生态振兴”将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前沿。综上,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未来应该提升研究合作强度,关注对乡村社会生活的研究,紧跟现实需求与政策导向,进而推动研究方向向“和美乡村”延伸。
Abstract: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刘君,许才明. 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的江苏美丽乡村建设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22,50(7):242-247.
[2]吴理财,吴孔凡. 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5-22.
[3]刘长江.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对策研究:以四川革命老区D市为例[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1):20-39.
[4]崔腾飞. 美丽乡村建设同质化:现象分析、驱动机制与转向策略[J]. 贵州社会科学,2022(12):145-152.
[5]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等. 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6]刘启元,叶鹰. 文献题录信息挖掘技术方法及其软件SATI的实现:以中外图书情报学为例[J].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2,2(1):50-58.
[7]柯福艳,张社梅,徐红玳. 生态立县背景下山区跨越式新农村建设路径研究:以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例[J]. 生态经济,2011,27(5):113-116.
[8]翁鸣.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和创新的典范:“湖州·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湖州模式)研讨会”综述[J]. 中国农村经济,2011(2):93-96.
[9]舒川根. 文化创意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以安吉县创建“中国美丽乡村”为例[J]. 浙江社会科学,2010(7):120-122.
[10]方隽婷. 融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推动行政村档案工作[J]. 浙江档案,2009(8):50-51.
[11]和沁. 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模式与创新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13(9):187-190.
[12]夏宝龙. 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实践[J]. 求是,2014(5):6-8.
[13]周轶男,刘纲.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分区层面村庄规划编制探索:以慈溪市南部沿山精品线规划为例[J]. 规划师,2013,29(11):33-38.
[14]靳诚,陆玉麒. 县域单元美丽乡村建设类型划分与生态廊道构建:以浙江省德清县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11):1819-1825.
[15]何广庆,黄华. 观光农业发展中新农村景观设计的应用研究:以宜昌市“美丽乡村”建设主题为例[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7(2):352-359.
[16]张梦洁,黎昕.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4(1):74-76,132.
[17]田韫智.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9):229-232.
[18]邬晓霞,张双悦. “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及未来走势[J]. 经济问题,2017(2):30-34.
[19]杨加猛,季小霞. 基于“两山”理论的江苏美丽乡村建设思路[J]. 林业经济,2018,40(1):9-13.
[20]薛荣娟. 美丽中国视域下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J]. 环境工程,2022,40(5):266-267.
[21]陈英华,杨学成. 农村产业融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机制研究[J]. 中州学刊,2017(8):35-39.
[22]路小静,时朋飞. 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研究:以江西婺源为例[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166-172.
[23]徐尚德. 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机制研究[J]. 农业经济,2021(8):23-25.
[24]刘德林,周倩. 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2020,34(1):1-8.
[25]叶晨曦. 河南省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5):202-208.
[26]于佳,王雷. 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乡村景观评价体系初探[J]. 农业经济,2021(9):45-46.
[27]邓毛颖,湛冬梅,林莉,等. 从“角落村”到“明星村”:系统论视角下广州增城大埔围村美丽乡村建设研究[J]. 规划师,2020,36(1):66-72.
[28]陈锦泉,郑金贵. 生态文明视角下晋江市的美丽乡村建设问题研究[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8):187-193.
[29]许恒周,刘源. 我国农地确权研究的热点分析与演化路径: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2):1-9.
[30]韩喜平,孙贺. 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误区及推进思路[J]. 经济纵横,2016(1):87-90.
[31]陈品冬. 新型城镇化视域下美丽乡村的建设路径探究[J]. 农业经济,2018(11):39-40.
[32]赵德余,朱勤. 资源-资产转换逻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种理论解释[J]. 探索与争鸣,2019(6):101-110,159.
[33]曾帆,邱建,蒋蓉. 成都市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及规划实践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2017,32(1):38-46.
[34]周琼,曾玉荣. 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120-124.
[35]刘素芳,任海洋. 新农村发展中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及做法:以河南省为例[J]. 农业经济,2016(1):63-65.
[36]吴志斌,屈雅红,徐燕明. 中国美丽乡村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文化地理的视角[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8):47-59.
[37]陈秋红. 美丽乡村建设的困境摆脱:三省例证[J]. 改革,2017(11):100-113.
[38]卞素萍.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及创新研究:基于江浙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6):62-72,112.
[39]唐国建,王辰光. 回归生活:农村环境整治中村民主体性参与的实现路径:以陕西Z镇5个村庄为例[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2):24-37,111.
[40]李国辉,王心. 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 农业经济,2022(1):68-69.
[41]阎丽. “美丽乡村”建设下的农村生态旅游资源跨越式开发研究[J]. 农业经济,2016(8):29-31.
[42]朱丽君,施六林,王艳. 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农村产业融合路径研究[J]. 农业经济,2018(8):12-14.
[43]王夏晖,王波,何军. 基于生态系统观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J]. 环境保护,2019,47(2):11-13.
[44]霍松涛. 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困境和突破[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4):226,236.
[45]鹿风芍,齐鹏. 乡村振兴战略中美丽乡村建设优化策略研究[J]. 理论学刊,2020(6):141-150.
[46]孙宏新. 生态文明视角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基于安徽美好乡村建设的实践分析[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21(6):104-107.
[47]孔祥智,卢洋啸.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五大模式及对策建议:来自5省20村调研的启示[J]. 经济纵横,2019(1):19-28.
[48]赵建军,胡春立. 美丽中国视野下的乡村文化重塑[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7(6):49-53.
[49]李菁,叶云,翁雯霞.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传统村落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J]. 农业经济,2018(1):53-55.
[50]吕洋,李晓兰. 美丽乡村建设与村民道德素质提高[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14):288-290.
[51]高洪洋. 新时期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系统探索[J]. 系统科学学报,2019,27(4):60-64,76.
[52]胡静林. 加快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转型升级推动美丽乡村建设[J]. 中国财政,2013(13):8-11.
[53]秦华. “美丽乡村”建设应注重的几个问题[J]. 农业经济,2015(12):25-27.
[54]王卫星.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3(1):1-6.
[55]于洋.“美丽乡村”视角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 农业经济,2015(4):7-9.
[56]向富华.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美丽乡村概念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10):25-30.
[57]柳兰芳. 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解析“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J]. 理论月刊,2013(9):165-168.
[58]何得桂.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探讨[J]. 理论导刊,2014(8):78-81.
[59]李建军,任继周. 美丽乡村建设的伦理基础和新道德[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6(4):8-14.
[60]申丽娟,谢德体.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政府与社会互动机制[J]. 行政管理改革,2019(7):61-67.
[61]秦杨.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研究[J]. 农业经济,2019(5):73-74.
[62]李忠华. 基于农民视角的美丽乡村建设问题探讨[J]. 农业经济,2017(6):50-51.
[63]陈锦泉,郑金贵.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9):540-544.
[64]张晨,肖大威,黄翼. 广州市美丽乡村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热带地理,2020,40(3):551-561.
[65]沈费伟,肖泽干. 浙江省美丽乡村的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45-51,132.
[66]王昌森,张震,董文静,等. 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19,35(13):97-101.
[67]何成军,李晓琴,曾诚. 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耦合发展机制研究[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6(2):101-109.
[68]鲁先锋,芮雯艳. 土地增减挂钩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机制的构建[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5):87-93.
[69]李炎,张金池,陈佩弦,等. 农村土地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关系:以南京市11个项目区为例[J]. 水土保持通报,2019,39(2):317-324.
[70]魏家星,姜卫兵,武涛. 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遗产保护耦合发展研究[J]. 中国农史,2017,36(1):136-142.
[71]潜莎娅,黄杉,华晨. 基于多元主体参与的美丽乡村更新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乐清市下山头村为例[J]. 城市规划,2016,40(4):85-92.
[72]高强,周丽. 协同治理视阈下乡村建设实践样态解析:基于江苏常熟“千村美居”工程的案例观察[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6):22-33.
[73]李平衡,严立冬,邓远建,等. 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来自湖南浏阳的经验与启示[J]. 生态经济,2018,34(1):220-224.
[74]赵欣,任飞宇. 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基于奈曼旗14个苏木乡镇36个嘎查村的调研[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1):64-70.
[75]刘艾鑫. 基于生态美学视域下东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以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美丽乡村建设为例[J]. 环境保护,2021,49(8):64-66.
[76]樊亚明,刘慧.“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J]. 规划师,2016,32(4):97-100.
[77]赵佩佩,胡庆钢,吕冬敏,等. 东部先发地区乡村振兴的规划研究探索:以杭州市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2019(5):68-76.
[78]张琦,杨铭宇. 空间治理:乡村振兴发展的实践路向:基于Q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案例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6):128-139.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丁绪辉,高素惠,贺菊花.基于文献计量与多元统计的“乡村振兴”领域研究动向与热点挖掘[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6):280.
 Ding Xuhui,et al.Research trends and hot spots in fiel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bibliometrics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s[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8,46(16):280.
[2]郁琦,李山,高峻.基于CiteSpace的国际和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热点与趋势比较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5):5.
 Yu Qi,et al.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for rural tourism based on CiteSpace[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9,47(16):5.
[3]杜军,寇佳丽,赵培阳.基于CiteSpace的我国精准扶贫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9):6.
 Du Jun,et al.Analysis of hotspots and frontier trends of Chinas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research based on CiteSpace[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9,47(16):6.
[4]马志娟,王诗雨,吴春兰,等.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机制研究——基于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21):1.
 Ma Zhijuan,et al.Study on synergistic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Reflections on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Nanjing City[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9,47(16):1.
[5]翟全德,张瑞雪,吴攀,等.基于CiteSpace可视化的锑污染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04):23.
 Zhai Quande,et al.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mony pollution based on CiteSpace visualization[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20,48(16):23.
[6]毛先才,张红燕,刘亚文,等.基于文献计量的农业信息化研究特征阐释与热点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5):64.
 Mao Xiancai,et al.Characteristic interpretation and hotspot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research based on bibliometrics[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20,48(16):64.
[7]严陶韬,高婷,周之栋,等.基于文献计量的生物炭土壤效应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4):191.
 Yan Taotao,et al.Analysis of biochar soil effect based on bibliometrics[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21,49(16):191.
[8]王天琪.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的国内外农地流转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2):1.
 Wang Tianqi.Research progress of agricultural land circul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based on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analysis[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21,49(16):1.
[9]戴飞,孔月,徐磊.我国农业技术采纳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22,50(3):236.
 Dai Fei,et al.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doption in China—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22,50(16):236.
[10]张杨,朱林,程云龙,等.根系分泌物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22,50(14):34.
 Zhang Yang,et al.Research status and trend of root exudates—Knowledge graph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22,50(16):34.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3-05-04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项目(编号:22SYC-205)。
作者简介:谢小梅(1994—),女,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农村区域发展研究。E-mail:xiexiaomeigood@163.com。
通信作者:亢志华,硕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农村区域发展研究。E-mail:kzh_mm@126.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