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张旭晖,朱海涛,杨洪建,等.江苏渍涝灾害影响程度评估[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09):407-411.
 Zhang Xuhui,et al.Impact assessment of waterlogging disasters in Jiangsu Province[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6,44(09):407-411.
点击复制

江苏渍涝灾害影响程度评估(PDF)
分享到:

《江苏农业科学》[ISSN:1002-1302/CN:32-1214/S]

卷:
第44卷
期数:
2016年09期
页码:
407-411
栏目:
资源与环境
出版日期:
2016-09-25

文章信息/Info

Title:
Impact assessment of waterlogging disasters in Jiangsu Province
作者:
张旭晖1 朱海涛2 杨洪建3 张朴4 何浪5
1.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江苏南京 210008;
2.镇江市气象局,江苏镇江 212003;
3.江苏省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江苏南京 210036;

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江苏南京 210044;
5.江苏省气象局,江苏南京 210008
Author(s):
Zhang Xuhuiet al
关键词:
渍涝灾害影响评估江苏水分平衡模型
Keywords:
-
分类号:
S422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根据农田水分平衡原理,基于日渍涝灾害指标和权重指数构建渍涝灾害过程指数模型,使用江苏历史农业旱涝灾情、土壤水分自动观测资料确定模型参数,建立渍涝灾害过程等级判别指标体系,系统分析江苏省农田渍涝时空分布规律和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江苏渍涝灾害苏南西南部最多,淮北西北部最少。1年4季中,夏季渍涝灾害渍涝灾害过程占全年40%~60%,渍涝最为频繁也最为严重;春季渍涝灾害南北差异最大,苏南地区年均近2次,淮北西部地区约2年1遇;秋季淮河以南地区发生频率明显轻于春季,但发生程度重于春季,淮北地区发生频率和程度略高于春季;冬季渍涝灾害过程全年最轻,淮北地区无中等程度以上的灾害。54年来,淮河以南地区渍涝灾害过程呈“W”形波动,经历了3个相对高峰期,分别为20世纪60年代前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前期、2010年至今,以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前期发生最为频繁;淮北地区渍涝灾害过程呈“L”形变化,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有1个相对高峰期后,年际变化小,基本在3~5次之间波动。从气候变化趋势看,苏南地区春季渍涝灾害呈现一定的减少趋势,江淮之间夏季渍涝灾害呈现显著的增多趋势,淮河以南地区冬季渍涝灾害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
Abstract: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廖永丰,聂承静,杨林生. 洪涝灾害风险监测预警评估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3):361-367.
[2]刘巍巍,安顺清,刘庚山,等. 帕默尔旱度模式的进一步修正[J]. 应用气象学报,2004,15(2):207-216.
[3]申双和,张方敏,盛琼. 1975—2004年中国湿润指数时空变化特征[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11-15.
[4]黄斌,韩涛,郭江勇. 陇东地表湿润指数的年际变化特征[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26(4):250-253,259.
[5]杜军,边多,胡军,等. 藏北牧区地表湿润状况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生态学报,2009,29(5):2437-2444.
[6]冯建设,王建源,王新堂,等. 相对湿润度指数在农业干旱监测业务中的应用[J]. 应用气象学报,2011,22(6):766-772.
[7]刘可群,刘志雄,梁益同,等. 基于前期有效降水推算耕作层土壤湿度的方法[J]. 中国农业气象,2009,30(3):365-369.
[8]李涵茂,方丽,贺京,等. 基于前期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土壤湿度预测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4):252-257.
[9]黄小燕,郁家成,王华. 江淮地区涝渍灾害特点、成因和防治对策[J].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0):546-548.
[10]卞洁,李双林,何金海. 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风险性评估[J]. 应用气象学报,2011,22(5):604-611.
[11]宫清华,黄光庆,郭敏,等. 基于GIS技术的广东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J]. 自然灾害学报,2009,18(1):58-63.
[12]黄崇福,郭君,艾福利,等. 洪涝灾害风险分析的基本范式及其应用[J]. 自然灾害学报,2013,22(4):11-22.
[13]马晓群,吴文玉,张辉. 利用累积湿润指数分析江淮地区农业旱涝时空变化[J]. 资源科学,2008,30(3):371-377.
[14]马晓群,吴文玉,张辉. 农业旱涝指标及在江淮地区监测预警中的应用[J]. 应用气象学报,2009,20(2):186-194.
[15]王新龙,钟平安,万新宇,等. 淮河流域洪涝时空分布规律[J]. 水电能源科学,2013,31(3):45-49.
[16]盛绍学,霍治国,石磊. 江淮地区小麦涝渍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J]. 生态学杂志,2010,29(5):985-990.
[17]姜爱军,周学东,董晓敏. 农田旱涝冷热灾害的诊断分析及其应用[J]. 中国农业气象,1995,16(4):19-22.
[18]吴洪颜,高苹,徐为根,等. 江苏省冬小麦湿渍害的风险区划[J]. 生态学报,2012,32(6):1871-1879.
[19]蒋尚明,王友贞,汤广民,等. 淮北平原主要农作物涝渍灾害损失评估研究[J]. 水利水电技术,2011,42(8):63-67.
[20]马淑红,李振山,刘涛,等. 新疆公路沿线近50多年来湿润指数区域特征及变化趋势[J]. 干旱区地理,2009,32(5):746-753.
[21]王越,江志红,张强,等. 用Palmer湿润指数作西北地区东部冬小麦旱涝评估[J]. 应用气象学报,2008,19(3):342-349.
[22]金龙,丁德峻,罗莹. 最大可能蒸发量的计算分析[J]. 气象科学,1989(2):289.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司丽丽,闫峰,姚树然,等.基于GIS的小麦白粉病防控气象服务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08):131.
 Si Lili,et al.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 operation system for wheat powdery mildew based on GIS[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4,42(09):131.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15-07-29
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编号:CMAGJ2014M20);江苏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编号:BF2014411);农业部公益性行业计划(编号:201203029)。
作者简介:张旭晖(1964—),女,江苏东台人,副研级高工,主要从事应用气象研究。Tel:(025)83287157;E-mail:qxjzxh@126.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6-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