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李娜,马生虎,王继飞,等.宁夏贺兰山灰榆林的有机碳储量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10):251-254.
 Li Na,et al.Study on organic carbon storage of Ulmus glaucescens forest in Ningxia Helan Nature Reserve[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6,44(10):251-254.
点击复制

宁夏贺兰山灰榆林的有机碳储量研究(PDF)
分享到:

《江苏农业科学》[ISSN:1002-1302/CN:32-1214/S]

卷:
第44卷
期数:
2016年10期
页码:
251-254
栏目:
园艺与林学
出版日期:
2016-10-25

文章信息/Info

Title:
Study on organic carbon storage of Ulmus glaucescens forest in Ningxia Helan Nature Reserve
作者:
李娜1 马生虎2 王继飞3 何建龙1 许浩1 季波1
1.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宁夏银川 750002; 2.宁夏农垦贺兰山奶业公司,宁夏中宁 750000;
3.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宁夏银川 750021
Author(s):
Li Naet al
关键词:
灰榆含碳率固碳能力宁夏贺兰山碳储量分布特征
Keywords:
-
分类号:
S718.5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灰榆(Ulmus glaucescens)是分布于宁夏贺兰山东坡海拔1 500~2 100 m垂直范围内一个独特的植被类型,也是该区域唯一一种在野生状态下生长的阔叶乔木,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宁夏贺兰山大面积分布的灰榆林(包括灰榆疏林)为对象,从乔木层、灌木层、地被层、土壤层4个层次,采用标准木生物量法对灰榆林碳储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宁夏贺兰山灰榆林总有机碳储量为24.863万t,其中,大水沟管理区、马莲口管理区、红果子管理区、苏峪口管理区碳储量分别为17.141万、3.237万、2.132万、2.353万t,总体表现为大水沟管理站>马莲口管理站>苏峪口管理站>红果子管理站;土壤层是灰榆林主要的有机碳库,占总储量的80.87%,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总体表现为土壤层>乔木层>地被层>灌木层。
Abstract: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薛立,薛晔,列淦文,等. 不同坡位杉木林土壤碳储量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2012,32(6):43-46.
[2]Reay D S. Climate change for the masses[J]. Nature,2008,452:31.
[3]任军辉. 宁夏贺兰山天然油松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4]周广胜. 全球碳循环[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5]代海燕,张秋良,魏强,等. 不同林分生物量分配格局受密度影响效应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514-4516.
[6]黄从德,张健,杨万勤,等. 四川省及重庆地区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J]. 生态学报,2008,28(3):966-975.
[7]焦燕,胡海清. 黑龙江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J].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2):2248-2252. [8]楼晓钦,汪泽鹏,李志刚. 宁夏贺兰山森林资源[M]. 宁夏: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2012:1-19.
[9]赵晓春,刘建军,任军辉,等. 贺兰山4种典型森林类型凋落物持水性能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2):107-111.
[10]曹吉鑫,孙向阳,高程达,等. 宁夏贺兰山三种植被下土壤有机碳密度的比较[J]. 生态环境,2008,17(4):1641-1644.
[11]刘鹏,程积民,王继飞. 贺兰山天然油松林凋落物储量与分解过程的研究[J]. 宁夏农林科技,2011,52(11):66-68,70.
[12]鲁如坤.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229-237.
[13]王金亮,王小花,岳彩荣,等. 滇西北香格里拉森林4个建群种的含碳率[J]. 生态环境学报,2012,21(4):613-619.
[14]程堂仁. 甘肃小陇山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15]丁越岿. 毛乌素沙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库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
[16]孟蕾,程积民,杨晓梅. 黄土高原子午岭人工油松林碳储量与碳密度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2010,30(2):133-137.
[17]刘国华,傅伯杰,方精云. 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J]. 生态学报,2000,20(5):733-740.
[18]马钦彦,谢征鸣. 中国油松林储碳量基本估计[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18(3):31-34.
[19]周玉荣,于振良,赵士洞. 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和碳平衡[J]. 植物生态学报,2000,24(5):518-522.
[20]陈遐林. 华北主要森林类型的碳汇功能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3.
[21]季波. 宁夏贺兰山主要森林群落生物量及碳储量研究[D]. 银川:宁夏大学,2015.
[22]许浩,张源润,季波,等. 贺兰山主要森林类型土壤和根系有机碳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2):162-166.
[23]王金叶,车克钧,蒋志荣.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碳平衡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0,15(1):9-14.
[24]孙继超. 太岳山油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王红英,樊星火,华玉武,等.不同林龄序列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特征[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21):278.
 Wang Hongying,et al.Variation of carbon storage in ecosystem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with different forest ages[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7,45(10):278.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15-07-31
基金项目:宁夏自然科学基金(编号:NZ13120);宁夏农林科学院科技创新先导资金(编号:NKYJ-15-18)。
作者简介:李娜(1981—),女,宁夏石嘴山人,助理研究员,从事生态学研究。E-mail:nxlina2000@163.com。
通信作者:季波,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生态学研究。E-mail:nxjibo311@163.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6-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