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吉根宝,郭凌,韩丰.旅游空间生产视角下的乡村文化变迁——以四川省成都市三圣乡红砂村乡村旅游社区居民体验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10):528-533.
 Ji Genbao,et al.Rural cultural variation under tourism space production perspective—Taking residents experience in Hongsha village of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6,44(10):528-533.
点击复制

旅游空间生产视角下的乡村文化变迁——以四川省成都市三圣乡红砂村乡村旅游社区居民体验为例(PDF)
分享到:

《江苏农业科学》[ISSN:1002-1302/CN:32-1214/S]

卷:
第44卷
期数:
2016年10期
页码:
528-533
栏目:
农业经济与管理
出版日期:
2016-10-25

文章信息/Info

Title:
Rural cultural variation under tourism space production perspective—Taking residents experience in Hongsha village of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作者:
吉根宝1 郭凌2 韩丰3
1.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2400; 2.四川农业大学旅游学院,四川都江堰 611830
Author(s):
Ji Genbaoet al
关键词:
旅游空间生产文化变迁旅游空间体验乡村旅游社区四川省红砂村
Keywords:
-
分类号:
F590.75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乡村中极富乡村气息的文化对延续乡村的历史命脉有着重要意义。伴随着乡村旅游开发,文化空间所根植的社会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乡村文化正在经历着快速变迁。在文献回顾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化变迁理论与旅游空间生产理论的阐述,结合红砂村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运用SPSS处理数据后,采用CoPlot方法分析社区居民对旅游空间生产中乡村文化在表层文化、中层文化、核心文化3个层面的变迁的实际感知、期望与差异。进而研究旅游空间主体在乡村文化变迁中的相互关系,探讨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的旅游空间生产的行为准则。
Abstract: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孙立平. 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7.
[2]郭凌,黄国庆,王志章. 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流转问题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5):85-91.
[3]刘安全. 旅游与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评述[J]. 贵州民族研究,2011(1):65-69.
[4]余兵. 基于“涵化”理论的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建设探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403-405.
[5]张志亮. 旅游开发背景下大寨的文化资本及其再生产[J]. 旅游学刊,2009,24(12):36-41.
[6]郭凌,杨启智. 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文化变迁[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7]孙亚辉. 旅游视角下古村落的文化变迁与拯救[J]. 河南社会科学,2013,21(3):104-106.
[8]王小辉. 旅游社区居民对乡村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以焦作云台山景区居民感知分析为例[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16(6):99-102.
[9]宗晓莲.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J]. 旅游学刊,2013,28(11):7-8.
[10]吴亚平. 天龙屯堡乡村旅游兴起与民俗文化变迁研究—— 一个利益相关者的视角[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6(11):50-54.
[11]王伯承,吴晓萍. 民族旅游与目的地婚姻家庭习俗变迁调查研究——以贵州省郎德上寨为个案[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3(3):55-61.
[12]卢昌泰,郭凌,申凯,等. 乡村旅游对农村妇女非农化的影响研究[J]. 林业经济,2013(4):89-91.
[13]尹戟. 乡村旅游中的农民阶层分化研究[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7):7-11.
[14]吕宛青. 旅游产业引致的旅游地制度文化变迁[J].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2(2):192-200.
[15]左晓斯. 乡村旅游批判-基于社会学的视角[J]. 广东社会科学,2013(3):196-205.
[16]刘冰. 乡村旅游背景下的乡村社会资本变迁与乡土重建路径选择[D]. 重庆:西南大学,2013.
[17]王德刚,史云. 传承与变异——传统文化对旅游开发的应答[J]. 旅游科学,2006,20(4):1-6.
[18]郭凌. 重构与互动: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治理[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3):16-22.
[19]朱丹丹. 旅游对乡村文化传承的影响研究——以爨底下古村为例[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20]郭凌. 乡村旅游发展与乡土文化自觉——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结构与解构[J]. 贵州民族研究,2008,28(1):44-50.
[21]姬安龙. 山地民族文化记忆——下寨苗族文化变迁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12(1):69-74.
[22]向云驹. 论“文化空间”[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3):81-88.
[23]谢彦君,彭丹. 旅游、旅游体验和符号——对相关研究的一个评述[J]. 旅游科学,2005,19(4):1-6.
[24]郭凌,阳宁东,王志章. 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基于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泸沽湖的个案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2):144-149.
[25]郭凌,黄国庆,王志章. 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流转问题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5):85-91.
[26]克莱德·伍兹. 文化变迁[M]. 何瑞福,译.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65.
[27]黄娅,严兴.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主体培育研究[J]. 农业经济,2009(8):29-30.
[28]黄淑娉. 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人类学的理论贡献[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22-31.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16-05-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27114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14CSH049);国家旅游局项目(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编号:TYETP201455);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BK20151324);2014年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项目。
作者简介:吉根宝(1976—),男,江苏滨海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乡村旅游、智慧旅游研究。E-mail:940448317@qq.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6-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