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史锋厚,蒋学莉,郁世军,等.林茶复合经营对茶叶品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3):117-119,124.
 Shi Fenghou,et al.Impact of forest-tea compound management on quality of tea[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8,46(13):117-119,124.
点击复制

林茶复合经营对茶叶品质的影响(PDF)
分享到:

《江苏农业科学》[ISSN:1002-1302/CN:32-1214/S]

卷:
第46卷
期数:
2018年第13期
页码:
117-119,124
栏目:
园艺与林学
出版日期:
2018-07-05

文章信息/Info

Title:
Impact of forest-tea compound management on quality of tea
作者:
史锋厚12 蒋学莉3 郁世军4 沈永宝12
1.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江苏南京210037; 2.南京林业大学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 210037;
3.江苏省镇江市林业和蚕桑工作站,江苏镇江 212009; 4.江苏农景生态建设有限公司,江苏句容 212400
Author(s):
Shi Fenghouet al
关键词:
榉茶间作郁闭度复合经营茶叶品质
Keywords:
-
分类号:
S571.101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为探索不同郁闭度林分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以不同郁闭度的榉树-茶复合经营模式中茶树为材料,以纯茶园为对照(CK),分别于2015年4、5、7、9月采摘鲜叶,测定鲜叶中咖啡碱、游离氨基酸、茶多酚、茶水浸出物等内含物成分含量,研究茶树在70%~80%(G1)、60%~70%(G2)、30%~40%(G3)郁闭度条件下的茶叶品质。结果表明,G2、G3模式茶叶中咖啡碱、游离氨基酸、茶水浸出物的含量均高于对照CK,茶叶茶多酚的含量及酚氨比均低于CK;而G1模式茶叶各内含物成分与CK相比,无明显规律。综上所述,郁闭度30%~40%、60%~70%的榉茶间作模式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
Abstract: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叶乃兴. 茶叶品质性状的构成与评价[J]. 中国茶叶,2010,32(8):10-11.
[2]王恒明,吴凌志,周茂山. 栗茶间作对北方茶树生长及绿茶产量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2005,26(2):139-141.
[3]张小琴,陈娟,梁远发. 间作对幼龄茶园生态与茶树生育及效益影响的研究进展[J]. 贵州农业科学,2014,42(1):67-71.
[4]方洪生,周迎春,苏有健. 海拔高度对茶园环境及茶叶品质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0):6573-6575.
[5]田永辉,梁远发,王国华,等. 人工生态群落对茶园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影响的研究[J]. 土壤通报,2002,33(6):406-409.
[6]顾俊荣,张丽,刘腾飞,等. 不同茶果间作下洞庭碧螺春茶叶中矿质元素与茶多酚等有效成分的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2):325-328.
[7]李家贤,黄华林,何玉媚,等. 高咖啡碱茶树品种生物学性状及生化品质特征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10(3):65-68.
[8]井然,冯雷,陈丽梅. 茶叶中游离氨基酸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186-9187,9210.
[9]Sharangi A B. Medicinal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ities of tea (Camellia sinensis L.):a review[J].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09,42(5/6):529-535.
[10]府慧君. 茶叶水浸出物含量与品质关系的初步研究[J]. 茶叶,1957(3):23-25.
[11]张文锦,林春莲,熊明民. 茶树遮阴效应研究进展[J]. 福建农业学报,2007,22(4):457-460.
[12]刘鑫,傅松玲,江文秀. 林茶间作栽培模式对有机茶品质的影响[J]. 园艺与种苗,2015(7):1-3.
[13]王海斌,叶江华,陈晓婷,等. 不同树龄铁观音茶树的浓香型茶叶品质比较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10):230-232.
[14]杨春,郭燕,胡伊然,等. 5类久安古树红茶的香气特征及差异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7):324-326.
[15]宛晓春. 茶叶生物化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79.
[16]董成森,肖润林,彭晚霞,等. 亚热带红壤丘陵茶区茶-杉复合系统生态经济效应探析[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2):198-202.
[17]秦志敏,Tanui J,冯卫英,等. 遮光对丘陵茶园茶叶产量指标和内含生化成分的影响[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34(5):47-52.
[18]黄本芬,吕小艇,何正秀. 改进茶叶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方法[J]. 食品与发酵科技,2012,48(2):94-96.
[19]唐茜,廖长力,单虹丽. 川西茶区几种茶林(果)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效应的初步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1):41-44.
[20]李庚飞. 不同郁闭度对茶树净光合速率及茶园生态因子的影响[J]. 福建林业科技,2013,40(3):50-53.
[21]巩雪峰,余有本,肖斌,等. 不同栽培模式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品质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2008,28(12):2485-2491.
[22]王彬,董慧,蒋玉兰,等. 核桃树或桤木与茶树间作对茶叶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J]. 中国茶叶加工,2014(1):29-34.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17-09-15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编号:PAPD);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编号:2014GB2C100310)。
作者简介:史锋厚(1981—),男,山东兖州人,博士,高级实验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森林培育学研究。E-mail:280918109@qq.com。
通信作者:沈永宝,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森林培育学研究。E-mail:277385220@qq.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8-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