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少峰,饶文芳. 混植对油菜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2001(2):18,24.
[2]孔星. 优质稻混种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3]袁烨,刘国华,陈立云. 作物混种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2008,22(增刊1):381-385.
[4]王东建,杨国敏,吴承来. 小麦不同类型品种混种竞争效应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2008(7):16-18.
[5]傅兆麟. 麦类作物种内混作研究概述[J]. 麦类文摘,1994,14(5):1-3.
[6]李燕娥,解红娥,任平合,等. 不同小麦品种混播产量效应初报[J]. 山西农业科学,1997,25(1):28-29.
[7]张新军,吕润海,梁卫理. 麦类作物不同品种混合群体的生产性能评述[J].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8):146-149.
[8]傅秀林,吴长明,金京花. 水稻不同抗瘟类型品种(系)混植组合体的选配研究I.选配程序和方法[J]. 吉林农业科学,1996(3):27-29.
[9]史振声. 多个玉米单交种等量混种与单种的产量比较和主要性状分析[J]. 种子,1989(1):35-38.
[10]杨利荣,杨继琼. 西山区不同玉米品种混种与单种的产量比较[J]. 农业与技术,2017,37(6):38.
[11]刘传增. 粳稻龙粳31号、龙粳39号混种高产栽培技术[J]. 中国种业,2015(6):80-81.
[12]王永宏,沈强云,刘萍,等. 高油玉米与普通玉米混种应用效益的评价[J]. 玉米科学,2003,11(4):50-52.
[13]陈企村,朱有勇,李振岐,等. 小麦品种混种对条锈病发生程度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5):119-123.
[14]赵磊,孙振宇,黄冲,等. 小麦品种混种对条锈病控制效果及产量影响的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15(5):49-54.
[15]姜延涛,许韬,段霞瑜,等. 品种混种控制小麦白粉病及其对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15,41(2):276-285.
[16]王全亮,于勇谋,曹亚萍,等. 两系混种防控小麦黄矮病技术研究[J]. 中国植保导刊,2018,38(1):52-54,61.
[17]周玉乾,寇思荣. 两个玉米品种混种增产潜力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2011(4):115-116.
[18]孙振宇,黄瑾,张勃,等. 品种混种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效果[J]. 甘肃农业科技,2014(8):7-9.
[19]徐信光,许开华,戴忠保,等. 大麦不同株高品种混播增产效应及其技术的研究[J]. 浙江农业科学,1992(2):64-66.
[20]石培春,石国亮,陈亚南,等. 混种密度比例对小黑麦品种竞争系数的影响[J].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3):265-268.
[21]唐永金. 混种密度比例对小麦品种竞争系数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2):534-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