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赵加涛,刘猛道,杨向红,等.不同棱型、不同株高大麦品种混种的增产效应[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04):95-98.
 Zhao Jiatao,et al.Yield-increasing effects of mixed seeds of barley cultivars with different edge types and plant heights[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20,48(04):95-98.
点击复制

不同棱型、不同株高大麦品种混种的增产效应(PDF)
分享到:

《江苏农业科学》[ISSN:1002-1302/CN:32-1214/S]

卷:
第48卷
期数:
2020年第04期
页码:
95-98
栏目:
遗传育种与耕作栽培
出版日期:
2020-03-25

文章信息/Info

Title:
Yield-increasing effects of mixed seeds of barley cultivars with different edge types and plant heights
作者:
赵加涛 刘猛道 杨向红 付正波 字尚永
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云南保山 678000
Author(s):
Zhao Jiataoet al
关键词:
不同棱型不同株高大麦混种比例增产效果
Keywords:
-
分类号:
S512.304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为了探索不同棱型、不同株高大麦品种混种的增产机理及效果,以保山市大面积推广的多棱品种保大麦14号、二棱品种82-1为材料,设5个处理,连续2年进行单种和混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混种能充分利用空间、利用光能,使群体合理分布,具有充足的“源”,比单种增产1.0%~13.9%;混种能减轻倒伏;二棱品种82-1与多棱品种保大麦14号混种基本苗最佳比例为6 ∶ 4(折合种子质量约为7 ∶ 3)。
Abstract: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少峰,饶文芳. 混植对油菜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2001(2):18,24.
[2]孔星. 优质稻混种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3]袁烨,刘国华,陈立云. 作物混种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2008,22(增刊1):381-385.
[4]王东建,杨国敏,吴承来. 小麦不同类型品种混种竞争效应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2008(7):16-18.
[5]傅兆麟. 麦类作物种内混作研究概述[J]. 麦类文摘,1994,14(5):1-3.
[6]李燕娥,解红娥,任平合,等. 不同小麦品种混播产量效应初报[J]. 山西农业科学,1997,25(1):28-29.
[7]张新军,吕润海,梁卫理. 麦类作物不同品种混合群体的生产性能评述[J].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8):146-149.
[8]傅秀林,吴长明,金京花. 水稻不同抗瘟类型品种(系)混植组合体的选配研究I.选配程序和方法[J]. 吉林农业科学,1996(3):27-29.
[9]史振声. 多个玉米单交种等量混种与单种的产量比较和主要性状分析[J]. 种子,1989(1):35-38.
[10]杨利荣,杨继琼. 西山区不同玉米品种混种与单种的产量比较[J]. 农业与技术,2017,37(6):38.
[11]刘传增. 粳稻龙粳31号、龙粳39号混种高产栽培技术[J]. 中国种业,2015(6):80-81.
[12]王永宏,沈强云,刘萍,等. 高油玉米与普通玉米混种应用效益的评价[J]. 玉米科学,2003,11(4):50-52.
[13]陈企村,朱有勇,李振岐,等. 小麦品种混种对条锈病发生程度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5):119-123.
[14]赵磊,孙振宇,黄冲,等. 小麦品种混种对条锈病控制效果及产量影响的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15(5):49-54.
[15]姜延涛,许韬,段霞瑜,等. 品种混种控制小麦白粉病及其对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15,41(2):276-285.
[16]王全亮,于勇谋,曹亚萍,等. 两系混种防控小麦黄矮病技术研究[J]. 中国植保导刊,2018,38(1):52-54,61.
[17]周玉乾,寇思荣. 两个玉米品种混种增产潜力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2011(4):115-116.
[18]孙振宇,黄瑾,张勃,等. 品种混种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效果[J]. 甘肃农业科技,2014(8):7-9.
[19]徐信光,许开华,戴忠保,等. 大麦不同株高品种混播增产效应及其技术的研究[J]. 浙江农业科学,1992(2):64-66.
[20]石培春,石国亮,陈亚南,等. 混种密度比例对小黑麦品种竞争系数的影响[J].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3):265-268.
[21]唐永金. 混种密度比例对小麦品种竞争系数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2):534-536.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19-01-04
基金项目: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编号:CARS-05)。
作者简介:赵加涛(1983—),男,云南腾冲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啤饲大麦育种与示范推广工作。Tel:(0875)2213421;E-mail:zhaojiatao1234@126.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0-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