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罗莎莎,曾玉荣,赖庆标,等.基于村域尺度的乡村发展类型及对策研究——以福建省浦城县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0):1-10.
 Luo Shasha,et al.Study on rural development types at village scale and countermeasures—A case of Pucheng County,Fujian Province[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20,48(10):1-10.
点击复制

基于村域尺度的乡村发展类型及对策研究——以福建省浦城县为例(PDF)
分享到:

《江苏农业科学》[ISSN:1002-1302/CN:32-1214/S]

卷:
第48卷
期数:
2020年第10期
页码:
1-10
栏目:
“乡村振兴”专栏
出版日期:
2020-05-2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Study on rural development types at village scale and countermeasures—A case of Pucheng County,Fujian Province
作者:
罗莎莎1 曾玉荣1 赖庆标3 甄江红2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03; 2.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3.福建省地质测绘院,福建福州 350005
Author(s):
Luo Shashaet al
关键词:
村域乡村发展类型对策浦城县评价指标划分标准产业结构
Keywords:
-
分类号:
K901;F327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解决农村发展问题一直是我国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不同类型农村具有不同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运行方式,需要在划分乡村发展类型的前提下,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因此,以福建省浦城县286个村庄为例,通过优先判定类别、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测定乡村发展水平的分析方法对这些村庄进行分类。分类形式为“产业构型+村庄建设类型”,其中产业构型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旅游业主导型和综合产业主导型;村庄建设类型分为集聚提升中心型、转型融合城郊型、保护开发特色型和搬迁撤并衰退型。从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等方面探讨不同类型乡村的发展对策。
Abstract: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刘彦随. 中国新农村建设地理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张富刚,刘彦随. 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J]. 地理学报,2008,63(2):115-122.
[3]屠爽爽,龙花楼,李婷婷,等. 中国村镇建设和农村发展的机理与模式研究[J]. 经济地理,2015,35(12):141-147.
[4]龙花楼,刘彦随,邹 健.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J]. 地理学报,2009,64(4):426-434.
[5]李裕瑞,刘彦随,龙花楼. 黄淮海地区乡村发展格局与类型[J]. 地理研究,2011,30(9):1637-1647.
[6]孟欢欢,李同昇,于正松,等. 安徽省乡村发展类型及乡村性空间分异研究[J]. 经济地理,2013,33(4):144-148.
[7]高 珊,包宗顺,金高峰. 江苏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模式及启示[J]. 经济问题,2007(8):86-88.
[8]郑祖艺,廖和平,杨 伟,等. 重庆市县域乡村类型划分及格局特征——基于乡村发展水平和转型评价[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0(2):110-118.
[9]姚 丽. 河南省乡村发展区域差异分析[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10]陈文盛,范水生,邱生荣,等. 福建省乡村发展水平及主导类型划定[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5):145-150.
[11]姚 龙,刘玉亭. 基于聚类分析的城郊地区乡村发展类型——以广州市从化区为例[J]. 热带地理,2015,35(3):427-436.
[12]李贵才,朱倩琼,刘 樱,等. 广州市乡村发展类型及演化模式[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37(4):158-163.
[13]范少言,赵玉龙. 村域尺度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及特征——以甘肃环县为例[J]. 开发研究,2018(1):57-61.
[14]陈玉飞,黄向勇. 宁波北仑山区村庄发展模式及动力机制探索[J]. 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5(3):10,22-25.
[15]洪亘伟,刘志强. 我国城镇密集地区新农村建设类型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09,16(12):70-74.
[16]史秋洁,刘 涛,曹广忠. 面向规划建设的村庄分类指标体系研究[J]. 人文地理,2017,32(6):121-128.
[17]代绍奇,伍博炜,伍世代,等. 基于微观视角的沿海发达地区乡村发展类型研究——以福建省福清市为例[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3(6):5-11.
[18]郭彦丹. 基于景观功能评价的乡村发展模式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5.
[19]刘自强,李 静,鲁 奇. 乡村空间地域系统的功能多元化与新农村发展模式[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5):532-536.
[20]张利庠. 可资借鉴的八种新农村发展模式[N]. 光明日报,2006-4-10.
[21]罗守贵,曾尊固,王伟伦. 苏南地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模式探索[J]. 地理研究,2001,20(2):247-256.
[22]曾尊固,熊 宁,范文国. 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初步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研究,2002,21(1):115-124.
[23]房艳刚,刘继生,程叶青.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的回顾与反思[J]. 经济地理,2009,29(9):1530-1534.
[24]郭艳军,刘彦随,李裕瑞. 农村内生式发展机理与实证分析——以北京市顺义区北郎中村为例[J]. 经济地理,2012,32(9):114-119,125.
[25]王松良. 中国“三农”问题新动态与乡村发展模式的选择——以福建乡村调研和乡村建设的实证研究为[J]. 中国发展,2012,12(3):51-58.
[26]刘晓霞. 乡村地域发展模式研究——以宝鸡地区为例[J]. 人文地理,1999,14(增刊1):56-59.
[27]蒋和平,朱立志,郝 利,等. 新农村建设分类指导的政策建议[J]. 农业经济问题,2007(6):15-19.
[28]马志娟,王诗雨,吴春兰,等.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机制研究——基于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21):1-5.
[29]周晓娟. 城乡统筹背景下上海市村庄体系规划研究的思考[J]. 上海城市规划,2016(1):128-133.
[30]邓雅雯,郭长升. 上海市闵行区村庄布点规划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 规划师,2017(增刊1):95-100.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王丹,黄华明.村域城镇化水平测度及格局特征——以江苏省扬州市市区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0):422.
 Wang Dan,et al.Measurement and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on urbanization levels in village-level region—Taking urban area of Yangzhou,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4,42(10):422.
[2]陈拾娇,蔡海生,张盟,等.村域尺度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调查——以江西省安义县西路村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04):523.
 Chen Shijiao,et al.Investigation of rural land leasing and transfering at village scale—Taking Xilu village,Anyi County,Jiang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6,44(10):523.
[3]杨桂林,杨柳,焦洪赞,等.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村域致贫因子研究——以贵州省剑河县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0):324.
 Yang Guilin,et al.Study on poverty factors in villages based on geographic weighted regression model—Taking Jianhe County of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8,46(10):324.
[4]王亚楠,王数,高阳.基于GIS和灰色星座聚类模型的乡村发展类型识别及振兴策略——以江西省万年县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7):19.
 Wang Yanan,et al.Rural development type identific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ased on GIS and grey constellation clustering model—Taking Wannian County of Jiang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21,49(10):19.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19-12-3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261109、41761032);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编号:2019R1033-7);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政策与乡村发展创新团队(编号:STIT2017-2-7)。
作者简介:罗莎莎(1990—),女,福建龙岩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农村发展。E-mail:luoshasha315@163.com。
通信作者:甄江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区域规划研究。E-mail:zhenjianghong@sina.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