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温昕,顾轩竹,杜敏,等.农作工艺品在休闲农业中的应用路径[J].江苏农业科学,2022,50(21):249-256.
 Wen Xin,et al.Application path of agricultural craft in leisure agriculture[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22,50(21):249-256.
点击复制

农作工艺品在休闲农业中的应用路径(PDF)
分享到:

《江苏农业科学》[ISSN:1002-1302/CN:32-1214/S]

卷:
第50卷
期数:
2022年第21期
页码:
249-256
栏目:
“乡村振兴”专栏
出版日期:
2022-11-05

文章信息/Info

Title:
Application path of agricultural craft in leisure agriculture
作者:
温昕1顾轩竹1杜敏1周建涛1易能1姜卫兵2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南京 210014; 2.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 210095
Author(s):
Wen Xinet al
关键词:
工艺品农业文化文化遗产休闲农业乡村振兴
Keywords:
-
分类号:
F323.4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农作工艺品作为我国极具文化特色的重要产业,因其生产方式灵活、有力带动就业、助推文化传承的优势,逐渐成为休闲农业园区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开发文创产品、营造特色农业景观的新宠。界定了农作工艺品的概念,阐述了农作工艺品产业的发展概况与应用价值;并重点围绕休闲农业这一主要应用行业,结合实地调研,针对传统民间农作工艺品产地区域小、市场客源少、产业规模较小等问题,提出了应用原则,总结归纳了主题景观营建、文创产品创作、民俗文化传承、康养产品开发、体验场景营造、特色品牌打造6个途径,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政策利好背景下,以期为农作工艺品的文化传承、价值认知、产业链构建和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Abstract: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习近平.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2]温素珠,周颖烨,蔡麦浪,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手工艺品产业发展模式探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21(6):225-226.
[3]郑祖淮. 废弃物资源化在休闲农庄规划中的应用[D]. 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7:33-40.
[4]仇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耦合机理与实证研究[D].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21:151-158.
[5]吕洁. 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文化活动的产业价值及其挖掘[J]. 农业经济,2020(9):60-61.
[6]赵意焕,李超杰.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创农业发展研究——以河南省栾川县为例[J]. 乡村科技,2021,12(21):24-26.
[7]丁晓燕,孔静芬. 乡村旅游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 经济纵横,2019(4):79-85.
[8]郝华勇. 特色小镇的区域差异辨析及欠发达地区打造特色小镇的路径探讨[J]. 企业经济,2017,36(10):171-177.
[9]张利艳. 安徽乡村旅游特产包装理念论析[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9(3):168-172.
[10]雷瑶. 守艺中国:《乡土》栏目非遗文化传播研究[D]. 湘潭:湘潭大学,2020:42-46.
[11]曹永生,张贤珍,白建军,等. 中国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地理分布[J]. 地理学报,1997,52(1):10-17.
[12]臧晴. 建国以来江苏手工艺经济发展研究(1949—2010)[D]. 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2:31-36.
[13]韩顺法,徐鹏飞,马培龙.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2021,41(9):1598-1605.
[14]段笔耕. 常州梳篦——“一木一生”系列[J]. 包装工程,2017,38(16):268.
[15]马丽丽,陈月江. 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调查与研究[J]. 美与时代(上),2015(3):33-35.
[16]唐艺,刘昊,徐建奎. 基于农村电商融资的创新思维模式研究——以江苏省沭阳县花木行业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2021,42(9):97-105.
[17]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等. 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Z/OL].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4/07/content_5683910.htm.
[18]巫鹏程. “互联网+现代农业”下的农村电商产业——沭阳新河镇调研报告[J]. 江苏通信,2016,32(1):18-19.
[19]马铭婧,郗凤明,尹岩,等. 碳中和视角下秸秆处置方式对碳源汇的贡献[J]. 应用生态学报,2022,33(5):1331-1339.
[20]周娴. 数说江苏文化产业“这十年”[N]. 新华日报,2022-01-28(13).
[21]望庆玲,顾敏. 江苏文旅深度融合典型案例与机制创新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2022(4):131-132.
[22]王健.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J]. 唯实,2020(8):23-26.
[23]陆宇澄,邓妍妍. 传统核雕工艺传承与发展探微——以苏州舟山村为例[J]. 天工,2021(9):46-49.
[24]伊玲芝. 肥城市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探析[J]. 中国农村科技,2022(3):65-66.
[25]穆瑞凤,陈池瑜. 种子的艺术生命——山东东明粮食画的工艺制作与艺术特征[J]. 装饰,2016(3):115-117.
[26]宋占新,郭亚然 国家非遗进校园进课堂的传承途径探析——以国家级非遗项目“秸秆扎刻”为例[J]. 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2(4):70-73.
[27]刘妤. 河南濮阳麦秆画与广东潮州麦秆画艺术比较研究[J]. 装饰,2013(8):94-97.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2-07-12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20)3187]。
作者简介:温昕(1994—),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休闲农业理论与政策、农业园区规划研究。E-mail:263524217@qq.com。
通信作者:周建涛,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休闲农业理论与政策、产业发展研究。E-mail:102949231@qq.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