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张笑玲,孟义江,贾凯旋,等.紫菀中有效成分紫菀酮含量的时空变化规律[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6):174-179.
 Zhang Xiaoling,et al.Spatio-temporal dynamic changes of shionone content in Aster tataricus[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21,49(16):174-179.
点击复制

紫菀中有效成分紫菀酮含量的时空变化规律(PDF)
分享到:

《江苏农业科学》[ISSN:1002-1302/CN:32-1214/S]

卷:
第49卷
期数:
2021年第16期
页码:
174-179
栏目:
贮藏加工与检测分析
出版日期:
2021-08-2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Spatio-temporal dynamic changes of shionone content in Aster tataricus
作者:
张笑玲1孟义江2贾凯旋1白旭瑞1葛淑俊1
1.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华北作物种质资源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 071000;2.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华北作物种质资源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 071000
Author(s):
Zhang Xiaolinget al
关键词:
紫菀紫菀酮时空变化规律HPLC法
Keywords:
-
分类号:
R284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紫菀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组织部位的紫菀酮含量,探索药用植物紫菀中紫菀酮积累的时空动态规律,为解析紫菀酮合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紫菀酮含量差异显著,紫菀酮主要在根茎中积累,不定根和根状茎紫菀酮含量均高于地上各部位,含量表现为根>根状茎>芦头>叶片>叶柄,叶片中有大量紫菀酮合成,并最终在根中积累,叶柄中没有紫菀酮积累,只参与叶片中紫菀酮向下运输过程;不同时期根部紫菀酮含量差异明显,未抽薹紫菀动态变化趋势为高—低—高,抽薹紫菀动态变化趋势为高—低—高—低—高,越年生紫菀根部紫菀酮含量低于一年生紫菀。紫菀酮积累受不同部位、不同时期、不同年限及抽薹开花的影响,综合质量评价一年生未抽薹紫菀的根及根茎更适用于入药,紫菀最佳采收期为10月中下旬,本研究为紫菀的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Abstract: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万昶宸,刘艳艳,杨浩天,等. HPLC-MS/MS法同时测定紫菀中9种化学成分[J]. 中草药,2016,47(14):2534-2539.
[2]范玲,王鑫,朱晓静,等. 紫菀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吉林中医药,2019,39(2):269-273.
[3]田汝美,孟义江,葛淑俊. 祁紫菀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的初步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34(4):16-20.
[4]谭梅傲,曹敏,佘世锋,等.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紫菀-款冬”药理作用机制[J]. 中药材,2019,42(7):1646-1649,1651.
[5]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 2020版.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357.
[6]夏成凯,程磊,李静,等. 亳紫菀不同药用部位有效成分含量比较与分析[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4,31(4):30-32.
[7]郭伟娜,程磊,方成武. 紫菀母根结构、主要药用成分积累部位及含量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16,27(11):2614-2616.
[8]郭伟娜,纪霞,朱晓雨,等. 紫菀地下不同部位重量与其药用成分含量相关性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4(10):38-42.
[9]陆则权,张金文,任丽蓉,等. 当归抽薹植株生理生化特征分析[J]. 中草药,2011,42(11):2326-2329.
[10]白贞芳,李萌,王杰,等. 当归成药期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变化与早期抽薹相关性研究[J]. 中国现代中药,2019,21(11):1532-1536.
[11]朱玉野,董丽华,朱继孝,等. 防风抽薹期内源激素的动态分析[J]. 中草药,2014,45(13):1924-1927.
[12]刘双利,许永华,王晓慧,等. 防风抽薹开花的研究进展[J]. 人参研究,2016,28(6):52-56.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0-12-07
基金项目: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药材产业创新团队(编号:HBCT2018060202、HBCT2018060201)。
作者简介:张笑玲(1995—),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作物遗传资源研究与利用。E-mail:zxl18331119098@163.com。
通信作者:葛淑俊,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药用植物遗传育种。E-mail:gshj@hebau.edu.cn。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1-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