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申屠留芳,刘涵,吴旋,等.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及装备研究现状与展望[J].江苏农业科学,2022,50(15):1-6.
 Shentu Liufang,et al.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 of straw mechanized returning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22,50(15):1-6.
点击复制

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及装备研究现状与展望(PDF)
分享到:

《江苏农业科学》[ISSN:1002-1302/CN:32-1214/S]

卷:
第50卷
期数:
2022年第15期
页码:
1-6
栏目:
专论与综述
出版日期:
2022-08-05

文章信息/Info

Title: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 of straw mechanized returning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作者:
申屠留芳1刘涵1吴旋1孙星钊2
1.江苏海洋大学,江苏连云港 222005; 2.连云港市元天农机研究所,江苏连云港 222000
Author(s):
Shentu Liufanget al
关键词:
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处理技术秸秆还田机械现状发展趋势
Keywords:
-
分类号:
S233.3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秸秆机械化还田对于提高秸秆还田质量、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土壤肥力有重要作用,对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对于我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的秸秆机械化还田主要为秸秆粉碎还田和整秆还田,还田方式缺乏、形式单一、结构落后,缺乏基础研究与学科交叉,导致秸秆还田机械装备发展速度缓慢。本文对现有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与装备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对不同机械化还田方式的特点与相关技术配套机具进行了阐述与比较,提出了秸秆焚烧快速还田,加强农机、农艺之间的结合,深入研究现有机型关键部件,利用旋风除尘装置解决秸秆炭化还田带来的污染问题的理念。同时对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与装备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丰富秸秆机械化还田理论基础,为我国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创新和设备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Abstract: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姚春竹. 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 南方农机,2019,50(2):27.
[2]候其东,鞠美庭. 秸秆类生物质资源化技术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J]. 环境保护,2020,48(18):65-70.
[3]杨丽,刘文,兰韬,等. 我国秸秆还田技术与标准的现状研究[J]. 中国农业信息,2017(21):12-17.
[4]郑侃,陈婉芝,杨宏伟,等. 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9):9-13.
[5]刘天,云菲,蒋伟峰,等. 农田施用生物炭的固碳减排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综述[J]. 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8):7-13.
[6]万毅林. 稻—菜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作物产量及土壤性质的影响[D]. 重庆:西南大学,2015:1-3.
[7]王立刚,李虎,邱建军,等. 田间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的模拟研究[J]. 中国土壤与肥料,2010(6):29-37.
[8]杨帆. 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J]. 农机使用与维修,2021(6):139-140.
[9]Zorrilla-Rios J,Owens F N,Horn G W,et al. Effect of ammoniation of wheat straw on performance and digestion kinetics in cattle[J].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1985,60(3):814-821.
[10]孙家宾,尹显智. 德国可再生能源政策与沼气工程简介[J]. 四川环境,2014,33(3):171-174.
[11]Lantz M,Svensson M,Bjrnsson L,et al. The prospects for an expansion of biogas systems in Sweden-Incentives,barriers and potentials[J]. Energy Policy,2007,35(3):1830-1843.
[12]王广然. 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 农机使用与维修,2019(11):112.
[13]孙星,刘勤,王德建,等. 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J]. 土壤,2007,39(5):782-786.
[14]王爱玲,高旺盛,洪春梅. 华北灌溉区秸秆焚烧与直接还田生态效应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1):142-144.
[15]洪春来,魏幼璋,黄锦法,等. 秸秆全量直接还田对土壤肥力及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3,29(6):627-633.
[16]司剑林,孔黎明. 玉米秸秆还田后茬小麦苗期发黄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2009(19):83.
[17]张承胤. 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根部病害的化感作用研究[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7:4-5.
[18]庄秋丽,王生军,黄玉波,等. 药物掺混肥对甘薯和花生产量及虫蛀率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2012,41(2):105-107.
[19]蒙瑞祥. 我国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J]. 乡村科技,2021,12(8):121-122.
[20]李芙荣. 滨海滩涂盐渍土覆盖阻盐控盐和土壤质量提升技术模式研究[D]. 马鞍山:安徽工业大学,2013:10-14.
[21]魏项森. 概述传统机械化旱地耕作与保护性耕作[J].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2,29(5):12-13.
[22]赵子俊,林忠敏,牛荣山.旱地玉米免耕秸秆覆盖条件下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J]. 山西农业科学,1994,22(3):37-40.
[23]李琳,李明灏. 船式旋耕埋草机:CN304767945S[P]. 2018-08-10.
[24]徐峰,安龙哲,孙毅,等. 1JH-280型秸秆粉碎还田机的研究[J]. 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11):12-14.
[25]宋健鹏. 大垄双行秸秆深埋还田机的设计与参数优化[D]. 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8:10-13.
[26]张国忠,许绮川,夏俊芳,等. 1GMC-70型船式旋耕埋草机的设计[J]. 农业机械学报,2008,39(10):214-217.
[27]庄秋丽,黄玉波,姜秀芳,等. 农作物秸秆还田及其有效还田方式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22):38-41.
[28]何毅. 农作物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分析[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7):56-57.
[29]董晓芳.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机械化技术探究[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1):138,140.
[30]戴飞,韩正晟,张克平,等. 我国机械化秸秆还田联合作业机的现状与发展[J]. 中国农机化,2011,32(6):42-45,37.
[31]董水丽,王海仓. 焚烧秸秆对土壤养分及水分的影响[J]. 陕西农业科学,2011,57(3):90-92.
[32]Verma S,Jayakumar S. Impact of forest fire on physical,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soil:a review[J].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2,2(3):168.
[33]李云燕,崔涵,朱启臻. 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看乡村环境治理的困境与出路[J]. 行政管理改革,2021(8):32-38.
[34]杜长征. 我国秸秆还田机械化的发展现状与思考[J]. 农机化研究,2009,31(7):234-236.
[35]贾洪雷,姜鑫铭,郭明卓,等. V-L型秸秆粉碎还田刀片设计与试验[J]. 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28-33.
[36]王庆杰,刘正道,何进,等. 砍切式玉米秸秆还田机的设计与试验[J]. 农业工程学报,2018,34(2):10-17.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1-08-31
基金项目:连云港高新区科技项目(编号:HZ201904)。
作者简介:申屠留芳(1965—),浙江东阳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产品结构设计、农业装备设计与制造研究。E-mail:747256317@qq.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2-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