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业科学 /oa 《江苏农业科学》2025年第6期封面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00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0 827924 《江苏农业科学》2025年第6期目录(2025年3月20日出版)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000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0 382322 《江苏农业科学》2025年第6期封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001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0 357259 禾本科-豆科作物间作对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01 间作是传统农业中提高农业生态生物多样性、增强农田生产力的一种有效的种植模式,能够改变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条件,发挥作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种间互作,充分利用光能和土壤养分。豆科作物作为一种绿色氮源,禾本科‖豆科间作模式将豆科作物纳入间作系统后,利用豆科作物生物固氮的特性减少了氮肥施用量,利用种间互作提高了非豆科作物对土壤氮素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农业生态服务系统功能,为实现可持续集约化农业提供了一种可能。因此,本文首先从禾本科‖豆科间作增加农田物种多样性、减少病虫害和提高生产稳定性方面,对禾本科‖豆科间作对农业生态服务系统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其次,从地上部对光能的利用和地下部根系生长特征以及种间竞争作用对土壤养分的高效利用方面分析了对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具体机制;最后,对禾本科‖豆科间作提出了存在的具体问题和未来研究展望。具体问题包括机械化生产、农药使用和作物模型的建立开发,以此更好地实现禾本科‖豆科间作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同时也展望了在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下,探究高效的水肥调控机制以及双碳背景下禾本科‖豆科间作利用不同的农作方式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充分利用禾本科‖豆科间作实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1 15 4847353 高梦钒<sup>1</sup>,王鑫鑫<sup>4,5,6</sup>,陈任强<sup>1</sup>,许华森<sup>3</sup>,刘宏权<sup>1,2</sup> 改性生物炭施加对耕地土壤性质潜在影响机制综述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02 生物炭作为一种土壤改良剂已被广泛应用于提高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传统方法合成的原始生物炭由于自身一些不足,限制了其在土壤肥力提升领域的应用。为了优化其理化性质,需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改性。但因土壤系统地球化学循环的复杂性和改性生物炭的多样性,当前关于改性生物炭施加对耕地土壤物化生性质影响的研究结论相对分散。本文从生物炭改性内涵、分类及对耕地土壤性质的潜在影响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重点讨论了改性生物炭在提高土壤孔隙度和持水能力、改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调节土壤pH值、增加土壤氮素和有机质含量、调节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影响土壤微生物相对丰度、活性和群落结构、提升土壤酶活性等方面的作用机制,最后对改性生物炭耕地土壤质量提升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15 23 2887447 沈文静<sup>1</sup>,刘英<sup>1,2</sup>,裴为豪<sup>1</sup>,范凯旋<sup>1</sup>,刘战龙<sup>1</sup>,刘少敏<sup>1</sup>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不同辣度辣椒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03 为了研究不同辣度辣椒的基因表达差异,探究参与或调控辣椒素生物合成的基因或转录因子。试验以2种不同辣度的辣椒B1-2(高辣)、D50(微辣)为材料,通过高通量RNA测序(RNA-seq)对35 d胎座进行转录组分析,共筛选出1 570个差异表达基因(DEG),包括673个上调基因、897个下调基因。经GO富集分析,DEG主要集中在氧化还原反应、光合作用、光反应等生物过程;经KEGG富集分析,DEG主要富集在光合作用-天线蛋白、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等信号通路。鉴定出7个CapCyc模型基因、8个MYB转录因子在2份辣椒材料中的差异表达;在果实不同发育时期进一步利用qRT-PCR进行分析,发现4CL、COMT、KAS可能具有调控辣椒素合成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探索辣椒素生物合成的调控网络提供更多的候选基因,期待可为下一步关键基因的功能分析和辣椒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24 33 4952477 庞欣<sup>1</sup>,陈军<sup>1</sup>,李林芝<sup>1</sup>,刘佳<sup>2</sup>,黄文娟<sup>2</sup> 基于96K SNP芯片的谷子抽穗期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04 抽穗期是衡量农作物重要性的一个关键指标,它直接影响作物对地区和季节的适应能力。了解不同谷子品种的适宜种植区域,对于农业生产和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揭示控制抽穗期性状的遗传机制,为开展理想性状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基础,调查了230个样本的抽穗期叶姿、刚毛长度、刚毛颜色、护颖颜色、花药颜色、茎秆长度、茎秆粗度、伸长节间数8个抽穗期性状并进行基因组重测序,拟以水稻抽穗期相关性状为研究对象,利用R软件中GWASpoly方法对水稻抽穗前后的相关性状进行多层次的相关性研究,利用基于1-随机和正双(种群结构+血缘)的杂交 Q+K (种群结构+血缘)方法,分别构建分位数-分位数(QQ-Plot)和曼哈顿图。筛选与表型相关性显著的 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在10 kb区间找到与表型相关的基因,并对这些SNPs进行功能注释。明确了每个性状与其具有显著关联性的染色体位置以及关联度,与抽穗期叶姿、刚毛长度、刚毛颜色、护颖颜色、花药颜色、茎秆长度、茎秆粗度、伸长节节间数关联的SNP的关键位点在9条染色体上均有分布。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33 47 10477169 王钰文<sup>1</sup>,钟鑫<sup>1</sup>,范晓庆<sup>1</sup>,刘颖慧<sup>1</sup>,赵治海<sup>2</sup>,范光宇<sup>2</sup>,王晓明<sup>2</sup> 铁皮石斛TCP基因家族鉴定及其在不同色系铁皮石斛中对光照的响应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05 TCP基因家族是植物中特有的基因家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铁皮石斛TCP基因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TCP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色系铁皮石斛对光照的响应模式。从铁皮石斛中共鉴定获得31个TCP成员。系统发育树将铁皮石斛TCP成员分为2类,每个成员均具有TCP基因家族特有的保守结构域。同时,相同亚群内TCP成员之间的保守基序相似性强,不同亚群之间保守基序差异较大。另外,启动子分析发现TCP家族成员中存在大量相同的光响应元件,但也存在特异性的元件,表明不同成员间光响应能力的差异性。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色系铁皮石斛之间TCP转录因子成员的功能存在差异,同时同一品种铁皮石斛内不同TCP成员的功能存在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在红色和绿色铁皮石斛中均存在特异性和普遍性响应光照强度变化的TCP基因家族成员,并且推测<i>Do10016252和Do10014226</i>这2个TCP成员可能是铁皮石斛变红的关键TCP成员。本研究初步探究了光照强度对TCP基因家族成员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了解光照对TCP成员的作用提供参考。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48 56 6094574 王培育<sup>1,2</sup>,张春柳<sup>3</sup>,李尊文<sup>1,2</sup>,颜沛沛<sup>1,2</sup>,江金兰<sup>1,2</sup>,罗维鸿<sup>4</sup>,叶炜<sup>1,2</sup> 出芽短梗霉菌株PA-2侵染下藜光合作用和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06 为了研究出芽短梗霉菌株PA-2侵染藜过程中光合作用和防御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揭示出芽短梗霉菌的侵染机制,以藜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喷雾接种出芽短梗霉菌株PA-2的孢子悬浮液(含有孢子10<sup>6</sup>~10<sup>8</sup>个/mL),分别于侵染0、24、72、120、168 h(侵染对象为藜叶片及空白对照的根、茎、叶)后取样,用qRT-PCR技术检测藜光合作用(<i>psaA、psaL、psaN、psaG</i>)和防御(<i>SOD、PAL、PPO、CAT</i>)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侵染藜后,藜光合相关基因、防御相关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4个光合基因成员在叶中均有大量表达,表达量显著高于茎、根。而防御相关的基因在藜叶片、茎中表达量最高的基因是CAT,显著高于其在根中的表达量。在根中表达量最高的基因是<i>PAL、PPO</i>,两者表达量相差不大,<i>SOD</i>基因在茎中的表达量最低。与CK相比,随着PA-2侵染时间的延长,<i>psaA、psaL、psaN</i>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且在整个侵染周期内保持低水平表达,而<i>psaG</i>基因表达水平呈“下降—上调”的趋势,在处理168 h时相对表达量略有回升。与CK相比,<i>CAT、PPO</i>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i>PAL</i>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i>SOD</i>基因在整个侵染周期的波动较大,呈现“下降—上调—下降”表达的趋势。由研究结果可知,藜能通过诱导光合作用、防御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来调控光合活性及防御活性,以响应PA-2的侵染。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56 63 2723701 杨艳伶<sup>1,2</sup>,程亮<sup>1,2</sup>,朱海霞<sup>1,2</sup>,李娟<sup>1,2</sup>,王信<sup>1</sup>,刘晓芳<sup>1,2</sup>,郭青云<sup>1,2</sup> 萝卜扩展蛋白基因家族鉴定及不同生育时期表达模式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07 为了研究萝卜扩展蛋白基因家族的结构特征与表达模式,对萝卜扩展蛋白基因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对其系统进化关系、染色体定位、保守基序与基因结构、启动子顺式元件以及不同生育时期表达模式等进行分析。从整个基因组中总共鉴定出52个萝卜扩展蛋白基因家族(<i>RsEXP</i>)成员,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该家族共被分为4个亚族,即<i>RsEXPA、RsEXPB 、RsEXLA、RsEXLB。在RsEXP</i>的启动子区域内有多个与植物激素和逆境胁迫相关的顺势作用元件,并且在RsEXP&gt;蛋白序列中预测到多个翻译后修饰位点。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共有45个<i>RsEXP</i>基因定位在萝卜9条染色体上,且在萝卜和拟南芥中共形成70对共线基因。密码子偏好性结果显示,萝卜扩展蛋白中共出现 6 686 个密码子,其中高频密码子有12个。此外,基于转录组数据的表达模式显示,<i>RsEXP</i>基因的表达具有时空特异性,并且不同成员可能在萝卜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不同程度的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探索RsEXPs基因在萝卜生长和发育中的潜在功能,并为后续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64 75 7752117 沈峰<sup>1</sup>,刘哲<sup>1</sup>,郑佳秋<sup>1</sup>,王燕<sup>2</sup>,徐良<sup>2</sup>,王薇薇<sup>1</sup>,张丽娜<sup>1</sup>,冯汝超<sup>1</sup>,吴永成<sup>1</sup>,祖艳侠<sup>1</sup>,梅燚<sup>1</sup> 甘薯茎腐病菌(<i>Dickeya dadantii</i>)效应子的预测及比较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08 甘薯茎腐病对甘薯产量危害严重,由达旦提狄克氏菌(<i>Dickeya dadantii</i>)侵染引起,危害茎基、叶片和根部,影响甘薯生长造成经济损失。病原菌在引起寄主植物发病的过程中通常会分泌效应子参与互作机制,促使病原菌在寄主上完成侵入、定殖和发病扩展。本研究针对甘薯茎腐病病原菌达旦提狄克氏菌效应子进行预测分析,再与其他不同寄主植物的达旦提狄克氏菌效应子进行比较,分析病原菌在甘薯与其他寄主植物中分泌的效应子是否存在差异,以了解甘薯茎腐病菌特异性。挑选寄主植物分别是甘薯、天竺葵、苹果和香蕉的4种菌株CZ1501、DSM18020、BI3-1和XJ12的基因组进行分析,用SignalP、TMHMM、PSORTb、CELLO、Cell-PLoc和LipoP生物信息学软件和预测程序依次对4个达旦提狄克氏菌菌株中蛋白序列进行分泌蛋白预测,筛选候选效应子,再通过信号肽长度、氨基酸含量分析,以及利用UniProt数据库、Pfam数据库和NCBI-Conserved Domain Search Service(CD Search)进行分泌蛋白功能预测,共得到30个符合条件的候选效应分子,然后比较分析不同寄主植物菌株的效应子分布及功能的相似性及特异性,更加准确地明确了甘薯茎腐病菌的候选效应子的特点。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76 82 1162035 范梦佳<sup>1,2</sup>,丁夏威<sup>2,3</sup>,汤法江<sup>2,3</sup>,邹宏达<sup>2</sup>,王章英<sup>2</sup>,谢甲涛<sup>1</sup>,黄立飞<sup>2</sup> 内蒙古自治区甜糯玉米登记新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综合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09 搜集整理了2014—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审定登记的31个甜糯玉米品种信息,对其产量及主要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7个主要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5.20%~13.44%。通过主成分分析将7个主要性状指标简化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6.04%,包含了31个品种的绝大部分遗传信息。通过聚类分析将31个品种划分为3个大类群,第1类群包含1个品种,其综合表现最佳;第2类群包含28个品种,其综合表现适中;第3类群包含2个品种,其综合表现一般。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位、穗长、穗粗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在高产目标下的甜糯玉米品种选育实践中应着重关注以上4个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等6个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均较大,产量与各性状的关联度顺序为穗长>鲜百粒重>生育期>穗粗>株高>穗位。综上所述,在甜糯玉米品种选育时,应该注重选择穗位、穗粗适宜的品种,同时应统筹考虑多个性状对产量的综合作用,以实现高产目标。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83 89 1126978 付艳秋1,冯彬1,贾冰1,刘影2,张杰3,王晓东4,王莉萌1,李炳海1,王淑华5,梁玉志1,邓晓玲1,徐海生6,王振普1,季宁宁1,马建楠6,回飞6 肥料不同配施方式对赤豆光合特性、根系形态和产量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10 为探究肥料不同配施方式对赤豆叶片光合特性、根系形态和产量的影响,制定科学高效的赤豆增产方案,于2022年6—10月在河北省巨鹿县的河北农业大学综合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选取保红947为供试品种,设置常规施肥(CK)、微生物菌剂配施[常规施肥下增施112.5 kg/hm<sup>2</sup>(J1)、262.5 kg/hm<sup>2</sup>(J2)、412.5 kg/hm<sup>2</sup>(J3)]、有机肥配施[减施复合肥下增施4 000 kg/hm<sup>2</sup>(F1)、8 000 kg/hm<sup>2</sup>(F2)、12 000 kg/hm<sup>2</sup>(F3)]共7个处理。测定赤豆全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叶绿素相对含量和根系形态指标,结荚期叶片的光合参数,以及收获后赤豆籽粒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结果表明,不同配施方式对赤豆开花期、结荚期叶面积指数、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最为显著。赤豆光合指标对肥料配施方式的响应随各肥料施加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J2、F2处理时较高。肥料配施大大增加了赤豆的根系形态指标。不同肥料能够通过合理配施达到相似的结果,其中J2、J3和F2处理赤豆的产量达到最大,综合考虑赤豆生长状况和产量,适宜的配施方案为J2和F2处理,与常规施肥相比分别增产15.03%、14.85%。综上,研究表明增施微生物菌剂262.5 kg/hm<sup>2</sup>和减施复合肥下增施有机肥8 000 kg/hm<sup>2</sup>是促进赤豆生长、提高产量的合理配施方式。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89 95 1412370 李一<sup>1</sup>,陈苗<sup>1</sup>,陈任强<sup>1,2</sup>,王鑫鑫<sup>3,4,5</sup>,王晓玲<sup>6</sup>,刘宏权<sup>1,2</sup> 施氮量和留叶数对低烟碱烟草品种生物碱含量和烟叶质量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11 为明确关键栽培技术对低烟碱烤烟新品种CD01生物碱和产质量的影响,确定品种配套栽培措施,2023年在河南省禹州市古城镇蔡坡村进行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施氮量(N1:31 kg/hm<sup>2</sup>;N2:38 kg/hm<sup>2</sup>;N3:45 kg/hm<sup>2</sup>)和留叶数(L1:16张/株;L2:18张/株;L3:20张/株)对CD01农艺性状、生物碱含量、化学成分、外观质量、经济性状和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留叶数一定时,随施氮量增加,对于中部叶,总糖、还原糖、氯含量降低,总氮、钾含量、钾氯比和感官评价整体上呈上升趋势;L1、L2水平下,烟碱和总生物碱含量先升高后降低,L3水平下,烟碱和总生物碱含量增多;对于上部叶,烟碱含量、总生物碱含量、总氮含量、钾含量、钾氯比和感官评价整体呈上升趋势;总糖含量、还原糖含量、氯含量、糖碱比降低。同一施氮量水平下,对于中、上部叶,随留叶数增加,烟碱、总生物碱、总氮和钾含量降低,总糖、还原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除劲头随留叶数增多而减小,感官质量评价整体上以留叶数为L2时评分更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或留叶数的减少,烟叶身份由薄变厚,颜色由浅变深。随施氮量增加,烟叶的单叶重显著提高,L1水平下,均价先增加后减小,产值和上等烟比例呈上升的趋势;L2、L3水平下,均价、产值和上等烟比例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留叶数增多,烟叶的单叶重下降,N1水平下,均价、产值和上等烟比例显著下降;N2、N3水平下,均价、产值和上等烟比例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两者交互作用对CD01圆顶期各农艺性状指标及中、上部叶感官质量无显著影响;对烤后中、上部叶烟碱含量、总生物碱含量、总糖含量、还原糖含量、氯含量、氮碱比和糖碱比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对CD01总产量和中上等烟叶比例有显著影响,对均价和产值产生极显著影响。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和留叶数的不同组合对CD01烟碱含量及经济性状影响显著,许昌禹州烟区CD01以施氮量为38 kg/hm<sup>2</sup>、留叶数18张/株时,烟叶整体质量最好,表现为烟碱含量处在较低水平,均价、产值和上等烟比例较高,叶片疏松程度高、油分足、烟叶成熟度高、化学成分比例较协调、感官品质较好,为当地最优低烟碱品种烟叶的生产栽培组合。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96 105 1070793 白雅凡<sup>1</sup>,李妍<sup>1</sup>,赵园园<sup>1</sup>,史素娟<sup>2</sup>,蔡宝才<sup>3</sup>,矫海楠<sup>2</sup>,史宏志<sup>1</sup>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根系构型及抗根倒伏能力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12 为揭示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根系构型及抗根倒伏能力的影响,深入探究免耕单粒精量播种(MT)和带状耕作单粒精量播种(DT)和全幅耕作单粒精量播种(QT)等3种不同种植方式对小麦根系抗倒伏性能的具体效应及其与根系形态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构建三维根系可视化模型,量化根系条数、根拔力、土体空间覆盖率差异系数、角度拓展趋势差异系数、长度拓展趋势差异系数等5个关键指标,系统分析了不同种植方式对根系形态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免耕(MT)处理相比耕作处理根系数量平均少25%,根拔力平均少7%,根系土体空间分布均匀性低于耕作处理。带状耕作方式下小麦根系沿种沟平行方向角度拓展趋势较全幅耕作高出55.3%,长度拓展高出631%,根系土体空间分布不均导致根拔力比全幅耕作小10%,抗倒伏能力低于全幅耕作,相对减产5%。说明本研究提出的观点和研究方法能够揭示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根系构型及抗根倒伏能力的影响。根系在土体中的分布越均匀,各向生长趋势差异越小,其根拔力越大,抗倒伏能力越强,产量越好。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105 110 1852070 秦培亮,杨艳山,邵金发 缓释氮和速效氮配施对旱地小麦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13 为探究缓释氮和速效氮肥料配施对旱地小麦的影响,2022—2023年以及2023—2024年在华北滨海地区选择沧麦6002和捷麦19为试验材料,通过随机小区试验配制缓释氮 ∶速效氮为11 ∶13(CRN1)、缓释氮 ∶速效氮为 9 ∶13 (CRN2)、缓释氮 ∶速效氮为6 ∶14(CRN3)、全缓释氮(CRN)、全速效氮(FN)等5种肥料模式,分析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2个旱作小麦品种在SPAD值、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干物质转移、产量和品质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处理肥料对小麦SPAD值影响在2022—2023年以及2023—2024年趋势相同。相同品种的小麦在不同处理条件下CRN1、CRN2、CRN处理的SPAD值从高到低依次为灌浆期&gt;开花期&gt;拔节期,CRN3和FN处理的SPAD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开花期&gt;拔节期&gt;灌浆期;相同小麦品种在同生育期不同处理条件下SPAD值从高到低依次为CRN1&gt;CRN2&gt;CRN&gt;CRN3&gt;FN。相同品种的小麦在不同处理条件下,CRN1、CRN2、CRN3、CRN处理的净光合速率为灌浆期&gt;开花期,FN处理的净光合速率为开花期&gt;灌浆期;相同小麦品种在同生育期不同处理条件下开花期沧麦6002表现为CRN1&gt;CRN2&gt;CRN3&gt;CRN&gt;FN,捷麦19表现为CRN1&gt;CRN2&gt;CRN&gt;CRN3&gt;FN;灌浆期沧麦6002表现为CRN1&gt;CRN2&gt;CRN&gt;CRN3&gt;FN,捷麦19表现为CRN1&gt;CRN2&gt;CRN&gt;CRN3&gt;FN。不同处理对2个小麦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影响相同,叶面积指数(LAI)表现为开花期&gt;拔节期&gt;灌浆期。相同小麦品种在不同时期的叶面积指数(LAI)表现为CRN1&gt;CRN2&gt;CRN&gt;CRN3&gt;FN。2个品种花前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分别为沧麦6002是27.21%~33.16%,捷麦19是2524%~34.06%;2个品种小麦不同处理花前对籽粒产量贡献率为FN&gt;CRN3&gt;CRN&gt;CRN2&gt;CRN1;花后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分别为沧麦66.84%~72.79%,捷麦19是65.94%~74.76%,2个品种小麦不同处理花后对籽粒产量贡献率为CRN1&gt;CRN2&gt;CRN&gt;CRN3&gt;FN。2023—2024年,2个品种花前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分别为沧麦6002是21.09%~36.10%,捷麦19是25.24%~34.06%;2个品种小麦不同处理花前对籽粒产量贡献率为FN&gt;CRN3&gt;CRN&gt;CRN2&gt;CRN1;花后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分别为沧麦65.94%~74.76%,捷麦19是60.36%~77.35%,2个品种小麦不同处理花后对籽粒产量贡献率为CRN1&gt;CRN2&gt;CRN&gt;CRN3&gt;FN。2个品种的产量结果基本相同,表现为CRN1&gt;CRN2&gt;CRN3&gt;CRN&gt;FN,2022—2023年CRN1、CRN2、CRN3和CRN处理较FN处理分别增产20.05%、12.36%、980%和6.38%,2023—2024分别增产17.89%、13.89%、7.55%、3.11%。2个品种的穗粒数为CRN1&gt;CRN2&gt;CRN&gt;CRN3&gt;FN,穗数为CRN1&gt;CRN2&gt;CRN3&gt;FN&gt;CRN;千粒重没有明显的规律。不同处理条件下,2个品种小麦的淀粉含量表现为FN&gt;CRN3&gt;其他处理;蛋白质含量表现为CRN1&gt;CRN2&gt;CRN&gt;CRN3&gt;FN;湿面筋含量表现为CRN1&gt;CRN2&gt;CRN&gt;CRN3&gt;FN。综上,缓释氮和速效氮配施对旱地小麦的作用好于缓释氮或速效氮单独施用,能够有效促进小麦的光合作用,延缓叶片衰老,提高干物质向籽粒转移,从而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111 118 1340228 肖宇<sup>1</sup>,徐婧<sup>1</sup>,牛翠云<sup>1</sup>,冯珺珩<sup>1</sup>,滕霄<sup>1</sup>,张庆芬<sup>2</sup>,卢相义<sup>1</sup> 埃塞俄比亚芥与芥菜型油菜杂交创建甘蓝型油菜资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14 为了得到渗入芥菜型油菜和埃塞俄比亚(埃芥)染色体序列的新型甘蓝型油菜,将埃芥和芥菜型油菜杂交,再使用甘蓝型油菜复交的后代群体(复交F<sub>1</sub>~F<sub>3</sub>代)为材料,对复交后代表型偏甘蓝型油菜变异群体进行细胞学(体细胞染色体数量)统计分析,并鉴定新型甘蓝型油菜;对复交F<sub>4</sub>代进行SSR标记和基因组重测序,对外源序列的渗入和变异进行分析,鉴定新型甘蓝型油菜,验证细胞学分析结果。研究表明,复交后代群体中多数植株都为少于38条染色体的亚倍体,复交F<sub>2</sub>代群体、复交F<sub>3</sub>代群体、复交F<sub>4</sub>代群体中均只发现1株38条染色体的植株,复交F<sub>4</sub>代群体中2n=38染色体植株为(600×908)×青油14号杂交组合的材料82。通过SSR标记和基因组重测序分析结果发现,复交F<sub>4</sub>代群体内植株的各染色体都有3个亲本部分序列的渗入,且根据3个亲本和复交F<sub>4</sub>代群体的基因相似度构建进化树,结果与细胞学结果一致,最终证明材料82是新型甘蓝型油菜。亲本基因组的染色体片段在复交F<sub>4</sub>代群体中均有渗入和变异,且甘蓝型A基因组的渗入率最高。通过细胞学和重测序分析,得到材料82为渗入芥菜型油菜和埃芥染色体序列的新型甘蓝型油菜,期待可为后续得到稳定遗传的新型甘蓝型油菜群体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119 124 1574568 岳瑶琴,尚国霞,徐亮,李开祥,赵志刚 外源褪黑素对干旱胁迫下黑藜麦种子萌发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15 为了研究褪黑素对黑藜麦在干旱胁迫下的生长效果,明确外源褪黑素对黑藜麦抗逆性的增强效应,以黑藜麦种子为试验材料,在干旱胁迫(25% PEG-6000)下,使用不同浓度褪黑素(25、50、75、100、200 μmol/L MT)对黑藜麦种子和幼苗进行处理,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胚根长等指标,并测定幼苗的异柠檬酸脱氢酶(ICD)活性、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生理指标。与CK1组相比,在干旱胁迫(CK2)下,黑藜麦种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根长显著下降,幼苗POD、CAT、ICD、α-淀粉酶活性显著下降,MDA含量显著上升;随外源褪黑素浓度升高,黑藜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根长先升后降,黑藜麦幼苗的SOD、POD、CAT、ICD、SDH、α-淀粉酶活性先升后降,MDA含量先降后升,其中50 μmol/L MT(T2处理)对干旱胁迫下黑藜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影响的缓解效果最为显著。施加外源褪黑素能够显著提高黑藜麦种子的发芽指数,降低黑藜麦幼苗的MDA含量,提高抗氧化酶、α-淀粉酶、ICD、SDH活性。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125 129 1142820 宿婧,梁彬,郝晓华,李媛媛 427份我国小麦种质资源的纹枯病抗性评价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16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由禾谷丝核菌引起的土传性真菌病害,可引起小麦倒伏、枯孕穗甚至死亡,进而影响小麦正常生产,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的发生程度尤为严重,选育和种植小麦纹枯病抗性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途径。然而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品种多表现为感病,可直接利用的抗病种质资源较为匮乏。为发掘可供育种直接利用的小麦抗纹枯病优异种质资源,采用土表病麦粒接菌法,连续3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本部大田鉴定圃和六合基地大棚鉴定圃2个环境中对国内427份小麦育成品种和高代品系开展抗性鉴定。结果表明,427份我国小麦种质资源的纹枯病病情指数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纹枯病病情指数与生育期呈负相关,与株高呈正相关。427份小麦种质资源的纹枯病抗性整体表现为偏感,共鉴定出35份稳定中抗的小麦种质资源,占总数的8%。35份稳定中抗种质按照种质类型可分为26份高代品系和9份育成品种,均占对应类型鉴定总数的8%;按麦区分为30份黄淮冬麦区材料、3份长江中下游麦区材料、2份北部冬麦区材料,分别占对应麦区鉴定总数的9%、9%、13%。筛选出来的抗性种质可为纹枯病抗性研究和育种利用提供优异资源。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130 136 5968794 何彦江<sup>1,2</sup>,刘彩云<sup>2</sup>,翟文玲<sup>2</sup>,郭炜<sup>2</sup>,张巧凤<sup>2</sup>,付必胜<sup>2</sup>,蔡瑾<sup>2</sup>,刘颖<sup>2</sup>,何华纲<sup>1</sup>,吴纪中<sup>2</sup> 马铃薯薯皮响应疮痂链霉菌侵染的代谢组学分析及代谢产物抑菌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17 为探究疮痂链霉菌侵染后马铃薯薯皮代谢物的表达差异及差异代谢物对疮痂链霉菌的抑菌作用,以马铃薯薯皮为材料,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马铃薯薯皮在疮痂链霉菌侵染(PC)与未侵染(CK)处理下代谢产物积累变化,同时结合抑菌试验,明确差异代谢物对疮痂链霉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致病链霉菌侵染马铃薯后马铃薯薯皮代谢物产生显著变化,585个差异代谢物显著上调,111个显著下调,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在嘧啶代谢、核苷酸代谢、酪氨酸代谢、氨酰-tRNA生物合成和花色素苷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抑菌试验结果表明,代谢物香豆素-3-羧酸和谷胱甘肽(还原型)对疮痂链霉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代谢物浓度在1 000 mg/L时,代谢物对疮痂链霉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分别为69.48%、60.93%。本研究阐释了马铃薯薯皮响应疮痂链霉菌侵染的代谢变化,为探索马铃薯与疮痂链霉菌的互作机制提供依据,且筛选的马铃薯薯皮代谢物香豆素-3-羧酸和谷胱甘肽(还原型)可为马铃薯疮痂病植物源农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136 144 9371563 熊屾<sup>1</sup>,杨宏仙<sup>1</sup>,涂敏<sup>3</sup>,蔡海滨<sup>3</sup>,张红骥<sup>2</sup>,于德才<sup>1</sup> 氟环唑与氟啶胺复配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增效作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18 由假禾谷镰刀菌(<i>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i>)侵染小麦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是当前小麦生产上重要的病害,对小麦的安全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因当前尚未选育出能够有效抵抗小麦茎基腐病的高抗小麦品种,当前对其主要以化学药剂防控为主。氟环唑和氟啶胺为当前小麦病害防控中广泛应用的杀菌剂,因其抑菌效果优异而受到广泛好评,但因生产上不科学地施用导致病原菌对其产生抗药性。为了进一步扩大防治谱并延缓病原菌对其产生抗药性,开展了氟环唑与氟啶胺的二元复配及其对假禾谷镰刀菌的抑菌效果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氟环唑和氟啶胺复配对假禾谷镰刀菌表现出了较强的抑菌活性,并在一定质量比范围内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且当质量比为 3 ∶7时共毒系数最高,为146.85。同时,温室盆栽试验进一步表明,氟环唑和氟啶胺复配后对小麦茎基腐病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复配药剂防效多高于单剂,其中以4 ∶6、5 ∶5、6 ∶4和7 ∶3防效最好,分别为6143%、6332%、66.99%和62.06%,优于氟环唑、氟啶胺、粉唑醇、戊唑醇和多菌灵单剂的防治效果:55.35%、24.39%、4783%、53.93%和37.92%。表明,氟环唑与氟啶胺复配对假禾谷镰刀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对小麦茎基腐病具有较强的防控潜力。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145 151 5054558 周锋<sup>1,2</sup>,李冠龙<sup>1,2</sup>,苏海川<sup>1,2</sup>,许思超<sup>1,2</sup>,张昊龙<sup>1</sup>,王龙贺<sup>1</sup>,李卫国<sup>1,2</sup>,刘润强<sup>1,2</sup> 精简化栽培番茄种质的评价与筛选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19 番茄精简化栽培是一种在植株生长过程中无需搭架、整枝和打杈的新型栽培管理方式,可以极大地减少人力物力的消耗,增加番茄的经济效益。为筛选适合精简化栽培的番茄种质资源,培育适应该栽培方式的番茄新品种,以37份有限生长型番茄种质为试验材料,分别进行露地精简化栽培和常规栽培,测定并比较花序、果实、品质、产量性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最终进行综合评价。初步筛选出精简化栽培下果形优秀的材料21份,品质优秀的材料10份,产量优秀的材料10份;通过主成分分析将精简化栽培下番茄的21个性状归纳提取成6个主成分,总贡献率达到80.614%,借助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将37份番茄种质分为4类,其中第Ⅱ类是适合精简化栽培的番茄种质,包含3份种质,分别是1号、20号、21号。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152 161 1370432 刘宜洋<sup>1</sup>,陈祥<sup>1</sup>,刘晶晶<sup>1</sup>,王晓敏<sup>1,2,3</sup>,胡新华<sup>4</sup>,付金军<sup>4</sup>,高艳明<sup>1,2,3</sup>,李建设<sup>1,2,3</sup> 不同外源硒处理对番茄果实硒含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20 探究不同形态与浓度的外源硒对番茄生物量积累、果实硒含量及其营养品质指标的影响,以期为优化番茄富硒栽培技术和提高果实品质提供科学依据。以千禧小番茄为研究对象,采用硒酸钠(NaSeO<sub>4</sub>)、亚硒酸钠(Na<sub>2</sub>SeO<sub>3</sub>)及生物纳米硒(Nano-Se)3 种外源硒,分别设置 3 个浓度梯度:400、600及800 μmol/L,以叶面喷施的方式对番茄进行硒处理,并对成熟番茄果实的总硒、总黄酮、可溶性蛋白、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及营养品质(维生素C、可溶性糖、有机酸和糖酸比)等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形态及浓度的外源硒喷施均显著提高了番茄果实内的硒含量,其中,600 μmol/L Na<sub>2</sub>SeO<sub>3</sub>处理效果最为显著。在施用浓度相同的外源硒时,其硒积累效果呈现为:亚硒酸钠&gt;纳米硒&gt;硒酸钠。同时,喷施外源硒不会引起果实表型的变化,不影响其感观并能显著提高了番茄果实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与GPX酶活性,其中,喷施亚硒酸钠和纳米硒能显著增加番茄果实中维生素C的含量。此外,喷施外源硒对番茄果实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并无明显影响,但喷施纳米硒却能降低果实中的有机酸含量,进而提升了糖酸比,使果实口感更佳;喷施硒酸钠则会使番茄果实中的有机酸含量上升,相应降低糖酸比,且喷施400~600 μmol/L 不同形态的外源硒不会对番茄果实的生长构成胁迫。本研究发现叶面喷施400~800 μmol/L外源硒有助于番茄果实中硒含量、可溶性蛋白和GPX活性的提升,选择适当浓度和形态的硒处理可改善番茄的品质。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162 168 1221656 王刀<sup>1</sup>,张少煖<sup>1</sup>,杨伟<sup>1,2</sup>,薛岩晟<sup>1</sup>,杜豪<sup>1</sup>,薛佳<sup>1</sup>,许锋<sup>1</sup>,王启剑<sup>1</sup> 肥料袋控缓释对树状月季新根生长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21 以树状月季为对象,通过设置肥料袋控缓释与传统施肥等2种处理,探究月季新根生长和氮素利用率在这种新型施肥方式下是否会表现出优势。结果表明,与传统撒施肥料处理相比,采用肥料袋控缓释显著提高土壤有效养分浓度和氮转化相关胞外酶的活性。在肥料袋控缓释处理下,树状月季的新根生物量比对照增加145.58%,比撒施肥料处理增加14.85%,而氮素利用率提高到37.65%;而撒施肥料处理下,新根生物量比对照增加114.07%,氮素利用率也仅为27.99%。因此,肥料袋控缓释技术不仅促进了养分转化,保证了树状月季土壤养分的持续供应,还促进了细根形成,延长了根系寿命,并减缓了根系周转速度。此外,该技术还显著提高了植株对氮肥的利用效率。因此,在花卉生产中,肥料袋控缓释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能为花卉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持。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169 174 1177002 陶良如<sup>1</sup>,孔德政<sup>2</sup>,杨芳绒<sup>2</sup> 51份江西地方冬瓜种质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22 为探索江西省地方冬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冬瓜育种的物质基础,以“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收集的51份冬瓜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10个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地方冬瓜资源的表型性状变异丰富,5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8%~43%,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单瓜重。10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224~2076,其中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的为单瓜重,最低的为熟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瓜重与瓜横径、瓜纵径以及瓜肉厚呈极显著正相关,瓜形与瓜纵径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瓜横径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瓜重和瓜形受瓜横、纵径的影响。主成分分析将10个农艺性状分为3个主成分,分别反映冬瓜产量性状、外观性状和熟性。聚类分析将冬瓜种质资源划分为4个类群,第Ⅲ类群属于小果型,可用作小果型冬瓜选育的亲本;第Ⅱ类群为大果型资源,具有高产潜力。综上,本研究综合评价了51份江西地方冬瓜品种果实相关特征特性,这些多样化的种质资源为冬瓜新品种选育、遗传改良及种质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174 180 1226398 谢媛媛,石博,张景云,杨雪桐,王凯,关峰,万新建 叶面喷施抗蒸腾剂对猕猴桃植株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23 以红阳猕猴桃为试验材料,于2023年3月30日(盛花期前2 d)喷施抗蒸腾剂后,测定叶片光合指标、气孔特性、生理指标;4月13日(花后7 d)第2次喷施抗蒸腾剂;4月27日测定生长指标;8月30日采收后,测定果实品质。结果表明,在气孔、光合特性方面,3个抗蒸腾剂处理均显著降低了猕猴桃叶片的气孔长度、宽度及气孔张开长度和宽度;喷施抗蒸腾剂后2~8 d,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显著低于CK(ZW<sub>400</sub>处理后8 d时除外),表现为CK&gt;ZW<sub>400</sub>&gt;ZW<sub>500</sub>&gt;ZW<sub>600</sub>。喷施抗蒸腾剂后2~11 d,3个抗蒸腾剂处理的猕猴桃叶片胞间CO<sub>2</sub>浓度较CK显著降低(处理后8 d的ZW<sub>400</sub>处理除外),并且随着喷施浓度的降低而减少。低浓度ZW<sub>600</sub>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处理后14 d时除外),但中、高浓度的ZW<sub>400</sub>、ZW<sub>500</sub>处理与CK间的差异不显著(ZW<sub>500</sub>处理后5 d时、ZW<sub>400</sub>处理后8 d时除外)。在抗氧化系统方面,中、高量抗蒸腾剂的ZW<sub>500</sub>、ZW<sub>400</sub>处理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处理期间始终高于CK(喷施抗蒸腾剂后11 d时除外),CAT活性在喷施抗蒸腾剂后2~5 d高于CK。ZW<sub>600</sub>处理叶片的SOD、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处理中后期(8~14 d)均低于CK。3个抗蒸腾剂处理的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在喷施抗蒸腾剂后2~8 d与CK间的差异不显著;在处理后11~14 d,中、高量抗蒸腾剂处理(ZW<sub>500</sub>、ZW<sub>400</sub>)的MDA含量显著低于CK。中、高量抗蒸腾剂处理(ZW<sub>500</sub>、Z<sub>400</sub>)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在喷施抗蒸腾剂后5~8 d显著高于CK,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在采样期间始终显著低于CK。在植株生长、果实品质方面,喷施抗蒸腾剂除了可以提高猕猴桃叶片含水量、坐果率外,未对植株生长发育、果实品质产生显著影响。综上所述,花期喷施抗蒸腾剂可显著减小猕猴桃叶片的气孔张开宽度、开张长度,降低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减少水分散失,维持叶片含水量,提高坐果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猕猴桃植株的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猕猴桃抵御高温干旱的能力,以盛花期前2 d按 2.0~2.5 mL/L 浓度进行喷施的效果最佳,前后喷施间隔14 d以上为佳。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181 191 1613674 马红叶<sup>1</sup>,黄伟<sup>1</sup>,冉娜<sup>2</sup>,罗孝明<sup>1</sup>,杨仕品<sup>1</sup>,李荣飞<sup>1</sup>,乔荣<sup>1</sup>,万明长<sup>1</sup>,李飞<sup>2</sup> <i>IMPAD1</i>基因在鸡脂肪、肌肉组织及其细胞中的表达规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24 为探究<i>IMPAD1</i>基因在鸡肌肉发育和脂肪沉积中的作用,以S3、H和F系鸡为试验素材,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i>IMPAD1</i>在鸡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腹部脂肪组织中,<i>IMPAD1</i>在2、15周龄H系和F系鸡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S3系(<i>P</i><0.01);在皮下脂肪组织中,2、5周龄时F系鸡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系(<i>P</i><0.01);在胸肌组织中,2、5、10、15周龄时S3系鸡极显著高于与其他品系(<i>P</i><0.01);在腿肌组织中,0周龄时F系极显著高于其他系(<i>P</i><0.01),2、5周龄时S3系极显著高于F系和H系(<i>P</i><0.01);在肝脏组织中,5、10、15周龄时F系鸡极显著高于S3系(<i>P</i><0.01);在成肌细胞中,<i>IMPAD1</i>在增殖50%时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分化期(<i>P</i><0.05);在肌内脂肪细胞中,<i>IMPAD1</i>在分化7 d时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增殖期与分化1、3、5 d(<i>P</i><0.05)。相关性分析表明,<i>IMPAD1</i>与H系鸡的胸肌率呈极显著正相关(<i>P</i>&lt;0.01)。综上所述,<i>IMPAD1</i>在不同品系和组织间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性,说明<i>IMPAD1</i>参与了不同品系鸡不同周龄的肌肉发育与脂肪沉积过程,该基因可作为相关性状筛选时的候选基因。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191 195 1226447 许明<sup>1</sup>,吴香君<sup>1,2</sup>,王钱保<sup>1</sup>,赵振华<sup>1</sup>,吴兆林<sup>1</sup>,黄正洋<sup>1</sup>,黄华云<sup>1</sup> <i>ATP5B</i>调节鸡原始生殖细胞形成的功能初探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25 为了研究<i>ATP5B</i>在鸡原始生殖细胞(PGCs)形成过程中的具体功能,通过构建家鸡<i>ATP5B</i>的短发夹RNA (shRNA)的慢病毒干扰载体,制备低表达<i>ATP5B</i>的鸡胚胎干细胞(ESCs)株,并对<i>ATP5B</i>在ESCs分化为PGCs过程中的功能进行研究。依据家鸡<i>ATP5B</i>的转录本设计2个RNA干扰靶点以构建<i>ATP5B</i>干扰载体,通过qRT-PCR方法检测各靶点对<i>ATP5B</i>的干扰效率,筛选出干扰效率最高的shRNA干扰载体,并进行慢病毒包装。利用<i>ATP5B</i>的慢病毒载体侵染ESCs后进行视黄酸(RA)诱导,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并收集各组不同时间的细胞,通过qRT-PCR、流式细胞术和间接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PGCs的形成效率以及生殖相关的标记基因相对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i>ATP5B</i>干扰载体被成功构建,分别命名为sh<i>ATP5B</i>-1、sh<i>ATP5B</i>-2,其中sh<i>ATP5B</i>-2干扰效率高。<i>ATP5B</i>低表达的ESCs细胞株,体外利用RA诱导,6 d后观察发现PGCs样细胞明显增多,且<i>C-kit 和Cvh</i>等PGCs形成标记基因的表达极显著上升(<i>P</i><0.01),而<i>Oct4和Nanog</i>等多能性标记基因的表达则极显著下降(<i>P</i><0.01)。<i>ATP5B</i>表达抑制后,CVH标记阳性细胞比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i>P</i><0.01)。本研究成功制备了<i>ATP5B</i>低表达的ESCs细胞株,证实<i>ATP5B</i>可以作为ESCs分化为PGCs的一个体外负向调控因子,为系统解析鸡PGCs的发生机制提供研究基础。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196 201 4204290 孙长花<sup>1,2</sup>,赵娟娟<sup>2</sup>,姚泽令<sup>2</sup> 绵羊<i>CTSB、PATL2和NOTCH4</i>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数的关联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26 为探究<i>CTSB、PATL2和NOTCH4</i>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绵羊产羔数之间的关系,以期寻找绵羊产羔数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结合前期的全基因组重测序结果,筛选这3个基因的候选SNP位点,利用SequenomMassARRAYSNP技术对单羔组(苏尼特羊和巴美肉羊)和多羔组(湖羊、小尾寒羊和策勒黑羊)共5个绵羊品种上述3个基因的候选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和群体遗传学分析,并与小尾寒羊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所检测3个基因的5个SNP位点均表现出中、低度多态;<i>CTSB</i>基因g.104438571T&gt;C位点(<i>P</i>&lt;0.05)、<i>NOTCH4</i>基因g.26312001G&gt;A位点(<i>P</i>&lt;0.01)和<i>PATL2</i>基因g.30788209G&gt;A位点(<i>P</i>&lt;0.01)的基因频率在单羔和多羔品种间差异显著;5个绵羊品种的<i>CTSB</i>基因g.104438547G&gt;A位点和<i>NOTCH4</i>基因g.26313972C&gt;G位点及小尾寒羊<i>CTSB</i>基因g.104438571T&gt;C位点均不处于哈迪-温伯格平衡状态(<i>P</i>&lt;0.05),其余各位点在不同品种中均处于平衡状态;<i>CTSB</i>基因g.104438547G&gt;A位点、<i>NOTCH4</i>基因g.26313972C&gt;G和g.26312001G&gt;A位点突变导致了氨基酸改变;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所检测3个基因的5个SNP与小尾寒羊产羔数间无显著关联(<i>P</i>&gt;0.05),但胎次对小尾寒羊产羔数有极显著影响(<i>P</i>&lt;0.01)。综上,<i>CTSB、PATL2和NOTCH4</i>基因的5个SNP多态性位点不适合作为小尾寒羊产羔数选育的有效分子标记。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202 207 1831361 贾一轩<sup>1,2</sup>,狄冉<sup>1</sup>,王翔宇<sup>1</sup>,贺小云<sup>1</sup>,龚一鸣<sup>1</sup>,梁琛<sup>2</sup>,储明星<sup>1</sup> 东台西瓜主要品种特征营养成分及代谢物差异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27 为明确东台西瓜的主特征营养成分及特征代谢物,探究特征营养成分及代谢物之间的关系,以东台西瓜主栽品种4K、苏蜜518、美都、8424为研究对象,利用营养指标检测及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其特征营养成分及典型差异代谢物,并通过KEGG富集解析其代谢通路差异。结果表明,4K西瓜的总糖、葡萄糖、蔗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甜度较高,苏蜜518中瓜氨酸含量最高,美都中的精氨酸含量最高。代谢物分析结果表明,4个西瓜品种果肉中共鉴定出97种代谢物,其中氨基酸类代谢物23个,占比23.71%,氨基酸类代谢物是4个西瓜品种间的主要差异代谢物。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硫代葡萄糖苷生物合成、2-酮戊二酸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氨酰-tRNA生物合成、氰胺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等通路,美都和8424这2个品种代谢物差异较小。明确东台西瓜不同主栽品种的特征营养品质及代谢物,可为地理标志农产品东台西瓜品质提升提供理论基础,对促进东台西瓜产业提档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208 215 5682489 高歌<sup>1,2,3</sup>,王依莹<sup>2,3</sup>,李勇<sup>2,3</sup>,陈健<sup>2,3</sup>,刘广<sup>4</sup>,陈小龙<sup>2,3</sup>,宋立晓<sup>2,3</sup>,焦琳舒<sup>2,3</sup>,余向阳<sup>1,2,3</sup> 基于UPLC-MS/MS解析不同樱桃番茄品种初生代谢物特征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28 以樱桃番茄LBS、TC、Y2015-16为试验材料,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UPLC-MS/MS)对不同果色樱桃番茄品种的果肉初生代谢物成分进行深入分析,并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统计方法比较其代谢物差异。结果表明,从3个樱桃番茄品种果肉中共检测出12类342种代谢物,其中正离子模式151种,负离子模式191种,主要包括酚酸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核苷酸及其衍生物、有机酸、游离脂肪酸、糖类及醇类等类别。品种间的差异代谢物分析结果显示,LBS与TC之间有82种差异代谢物,其中25种上调,57种下调;LBS与Y2015-16之间有73种差异代谢物,其中52种上调,21种下调;Y2015-16与TC之间有77种差异代谢物,其中4种上调,73种下调。3个品种间变化倍数最大的差异代谢物为酚酸类、脂质。鉴定出4条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的代谢通路,分别为泛醌和其他萜类醌生物合成、酪氨酸代谢、异喹啉生物碱生物合成和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研究结果可为樱桃番茄品种的品质评价和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216 225 6628638 李菊<sup>1,2,3</sup>,李志<sup>1,2,3</sup>,马燕勤<sup>1,2,3</sup>,陈华<sup>4</sup>,杨阿各<sup>5</sup>,苗明军<sup>1,2,3</sup>,钟建<sup>1,2,3</sup>,常伟<sup>2,3,6</sup>,杨亮<sup>1,2,3</sup>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紫花苜蓿耐盐性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29 为了探究不同丛枝菌根真菌(AMF)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的影响,筛选出提高紫花苜蓿耐盐性较好的AMF菌株。采用室内控制试验,以7种不同的AMF菌剂进行紫花苜蓿侵染接种,分别施加0、200 mmol/L NaCl 处理,测定盐胁迫下不同AMF对紫花苜蓿生长情况、叶绿素含量、MDA含量及Na<sup>+</sup>、K<sup>+</sup>含量等指标的影响,探究不同AMF种类对紫花苜蓿盐害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与0 mmol/L NaCl处理相比,紫花苜蓿在盐胁迫下生长速率和生物量显著降低,生理活动受到抑制。与未接种AMF的处理相比,接种AMF能够减少盐胁迫对紫花苜蓿造成的伤害,表现为生物量增加、叶绿素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维持较高的K<sup>+</sup>含量和较低的Na<sup>+</sup>含量,且不同AMF菌株的作用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更好地评价不同AMF菌株的作用效果,利用隶属函数法对7种AMF菌株进行评价,得出各指标的隶属函数平均值在0.207~0.884之间,不同AMF菌株提高紫花苜蓿耐盐性由强到弱依次为NM03F>XJ01>HK01>BJ09>HEB07D>XJ03C>BJ04A。由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幼套近明球囊霉中的NM03F和摩西斗管囊霉中的XJ01、HK01提高紫花苜蓿耐盐性的效果较好。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225 230 1297127 熊雪<sup>1,2</sup>,史慎奎<sup>1,2</sup>,朱国芬<sup>1,2</sup>,董建新<sup>1,2</sup>,王雨<sup>1</sup>,赵雅婷<sup>1</sup> 镁改性生物炭对酸化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30 以酸化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镁改性生物炭对酸化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分析其对茶园土壤酸性、交换性镁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为镁改性生物炭在茶园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室内土壤培养试验,设置不添加生物炭对照(CK)、普通生物炭(BC)和低、中、高浓度乙酸镁改性生物炭(Y1、Y2、Y3)5个处理,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交换性镁含量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酸化茶园土壤施用镁改性生物炭可以明显改善土壤酸化,与对照相比,土壤pH值平均提高0.12~2.41个单位,且效果明显好于未改性生物炭。施用生物炭后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CK提高26.69~71.97 g/kg,镁改性生物炭显著降低酸化茶园土壤交换性酸总量和交换性H<sup>+</sup>、Al<sup>3+</sup>含量,并显著提高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施用镁改性生物炭提高了酸化茶园土壤盐基离子含量,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增加12.29~23.57 cmol/kg,相较于普通生物炭,高浓度盐溶液浸渍改性生物炭对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具有更好的调控效果。综上,1.5 mol/L乙酸镁溶液浸渍镁改性生物炭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与镁素含量,缓解茶园土壤酸化,可作为新型茶园土壤改良材料。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231 239 2218447 罗玉博<sup>1</sup>,吕鑫航<sup>1</sup>,刘文彬<sup>1</sup>,杨盼<sup>1</sup>,胡星磊<sup>1</sup>,马嘉伟<sup>2</sup>,柳丹<sup>1</sup> 丛枝菌根真菌和生物炭对亚麻根系发育、汞吸收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31 为探究重金属汞污染下AM真菌和生物炭联合促进植物根系发育、汞吸收及改善土壤环境的作用,在土壤汞浓度0、20 mg/kg下设置对照(CK)、接种AM真菌异形根孢囊霉(RI)处理、添加生物炭(BC)处理以及二者复合(RI+BC)处理,共8个处理。结果表明,重金属汞胁迫下,亚麻生长受到抑制,矿质元素吸收量减小,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减少,相关土壤酶活性降低,BC处理能够帮助AM真菌侵染亚麻根系,显著提高AM真菌侵染率以及土壤孢子数量(<i>P</i>&lt;0.05)。20 mg/kg汞浓度下,AM真菌或生物炭处理均可以提高亚麻根系活力并改善根系形态结构,增加亚麻株高、茎粗和生物量;与CK相比,RI+BC处理亚麻叶片氮、磷、钾、钙含量分别显著增加50.6%、40.4%、111.6%和19.4%;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65.6%和85.0%;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酸性磷酸酶和脱氢酶的活性分别显著提高15.4%、35.7%、33.3%、34.5%和10.3%;土壤pH值、速效氮含量、速效钾含量、速效磷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分别较CK显著增加7.1%、183.3%、30.6%、92.1%和54.5%。此外,AM真菌或生物炭处理能够降低汞的转运系数,而增加亚麻根系对汞的富集系数。由此可知,AM真菌或生物炭处理能够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增加土壤相关酶活性并改善植物根系结构,进而增强亚麻根系对汞的富集能力,而降低转运系数,减少地上部的汞积累,降低毒害作用,促进植物生长,且以RI+BC处理的效果最好,从而为AM真菌-生物炭在植物修复重金属汞污染土壤治理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239 247 1587974 李晓春<sup>1</sup>,毕文龙<sup>2</sup>,王仁飞<sup>3</sup> 增施改良剂对冀东滨海中度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32 探究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增施不同改良剂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为合理施用改良剂提升冀东滨海盐碱地质量、提高作物产量和增加农民效益提供理论支撑。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9个处理,以不施用改良剂的常规施肥为对照(T1),分别设置2种改良剂(牛粪TN、沼渣TZ)不同施用量处理(1.5、4.5、7.5、10.5 t/hm<sup>2</sup>)。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拔节和成熟期施用改良剂处理的土壤含盐量均低于常规施肥处理,拔节期降低10.20%~4025%,成熟期TN处理的脱盐效果优于TZ处理;2个生育期施用改良剂处理的有机质含量均较常规施肥处理有所提升,增幅为0.11%~15.39%,其中TZ3处理有机质含量最高;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随改良剂施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拔节期TN4处理的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为最高,分别较其他处理提升1.60%~21.18%和175%~901%;增施改良剂能够提高玉米株高、茎粗和产量,TN、TZ均以增施7.5 t/hm<sup>2</sup>处理的产量最高,分别较T1增加1628%、28.53%;TZ2处理的净收益最高,较T1处理提升3 488元/hm<sup>2</sup>。综上,增施7.5 t/hm<sup>2</sup> 的TZ改良剂能够明显改善冀东滨海中度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并提高玉米产量;增施4.5 t/hm<sup>2</sup>的TZ改良剂净收益最高。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248 253 1342827 李皓,戴相林,孙建平,赵子婧,李晓雪,刘雅辉 茉莉酸甲酯对连作草莓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33 为探讨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灌根和棉隆熏蒸对连作草莓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连作5年草莓的土壤和红颜草莓为材料进行MeJA灌根和棉隆熏蒸处理,分析草莓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草莓产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连作草莓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韦恩图分析显示,不同处理的连作草莓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出现了明显变化;(2)主坐标分析(PCoA)和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显示,各处理间的物种组成存在较大差异;(3)棉隆熏蒸和MeJA灌根,可以提高草莓根际土壤细菌ASV总数和特有ASV数,降低真菌ASV总数和特有ASV数;(4)冗余分析(RDA)显示,土壤碱解氮和有效钾分别解释了土壤细菌群落31.00%和28.50%的变化;土壤有效钾和碱解氮分别解释了土壤真菌群落38.80%和37.30%的变化;(5)相关性分析显示,鞘氨醇单胞菌属(<i>Sphingomonas</i>)、曲霉属(<i>Aspergillus</i>)和毛葡孢属(<i>Botryotrichum</i>)的相对丰度与土壤有效钾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6)MeJA灌根显著提高了具有固氮溶磷作用的伯克霍尔德氏菌目(Burkholderiales)和酸杆菌门的嗜热厌氧杆菌目(Thermoanaerobaculales)的相对丰度;棉隆熏蒸显著降低了红枣霉烂病主要的致病菌曲霉属(<i>Aspergillus</i>)的相对丰度,但显著提高了草莓枯萎的新病原菌织球壳菌属(<i>Plectosphaerella</i>)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了植物根际促生菌鞘氨醇单胞菌属(<i>Sphingomonas</i>)的相对丰度;(7)MeJA灌根和棉隆熏蒸均提高了草莓经济产量,且MeJA灌根达到显著水平。MeJA灌根能显著提高连作草莓经济产量、草莓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及伯克霍尔德氏菌目相对丰度、嗜热厌氧杆菌目相对丰度;棉隆熏蒸显著降低了红枣霉烂病主要的致病菌曲霉属的相对丰度,但显著提高了导致草莓枯萎的新病原菌织球壳菌属的相对丰度。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254 263 6190816 张瑞<sup>1</sup>,徐胜光<sup>1</sup>,林丽<sup>1</sup>,范志伟<sup>1</sup>,刘小林<sup>2</sup> pH值对柠檬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34 以2年生盆栽柠檬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测序平台进行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pH值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差异,并预测土壤微生物的功能特征。结果表明,酸性(PTLB)处理的柠檬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明显高于碱性(PTLD)、强碱(PTLE)处理,且物种组成结构差异显著。本研究基于宏基因组学测序得到的物种,隶属于47门116纲221目416科977属3 638种(除去未鉴定微生物),各处理的主要优势菌门均为假单胞菌门、放线菌门、热变形菌门。在属分类水平下对物种绝对丰度排名前20位的菌属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强酸(PTLA)、酸性(PTLB)处理的微生物群落组成更相似,中性(PTLC)、碱性(PTLD)、强碱(PTLE)处理的微生物群落组成更相似,且大部分物种在PTLA、PTLB处理下的相对丰度要高于PTLC、PTLD、PTLE处理。基于EggNOG数据库注释,各处理参与翻译、核糖体结构和生物合成、能量生成与转化、氨基酸转运和代谢的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较高,且PTLB处理中参与氨基酸转运和代谢、能量生成和转化的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5个环境因子(土壤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处理液pH值)对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处理液pH值的影响最为突出。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264 271 4714184 付小猛,龙春瑞,杨虹霞,刘红明,毛加梅,杜玉霞,周先艳,魏舒娅,彭忠良,郭莉娜,岳建强 高效降解纤维素产甲烷复合菌群的富集和群落结构解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35 纤维素是农业秸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降解纤维素产甲烷功能菌群的研究不够深入和缺乏高效的功能菌群,极大地制约了循环资源化利用农业秸秆来生产生物燃气的技术工艺开发。为深入解析能够高效降解纤维素产甲烷的复合菌群,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采用亨盖特厌氧管技术从多个环境样品中富集和筛选能够厌氧消化纤维素产甲烷的复合菌群,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富集管中甲烷含量和挥发性脂肪酸盐含量,测定复合菌群在不同添加浓度下的纤维素降解率,以评估复合菌群产甲烷性能和纤维素降解能力。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不同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从3个环境样品中成功富集培养出能够降解纤维素产甲烷的复合菌群,甲烷含量最高可占气体产出的92.2%,挥发性脂肪酸得到有效利用,只添加了乙酸盐的样品LD-1在厌氧消化过程中的挥发性脂肪酸盐含量降低到726.4 mg/L。3个环境样品富集得到的复合菌群对纤维素均表现出较高的降解能力,纤维素添加量为10 g/L时,最高降解率可达32.1%,50 g/L纤维素添加量下纤维素最高降解量为9.05 g/L。细菌分类上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是主要优势菌门,古菌分类上广古菌门和Halobacterota是主要的优势门。在细菌属水平上,发挥关键功能的菌群主要有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i>Mobilitalea</i>、梭状芽孢杆菌属和醋弧菌属等;在古菌属水平上,厌氧消化过程中发挥关键功能的菌群主要有甲烷袋状菌属、甲烷杆菌属、<i>Methanoregula</i>、鬃毛甲烷菌属和甲烷八叠球菌属。研究结果有助于科学构建高效的复合菌剂,助力农业秸秆的循环资源化利用。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272 280 4537937 傅子森,李盼禹,陈靖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路径优化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36 地理标志作为独立的知识产权客体具有与商标不同的特质,保护路径和逻辑也不同,需要通过专门的立法予以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发展是地理标志亲农性的体现,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传承并传播地域文化,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国际上对农产品地理标志采取不同的保护模式,我国采取其中的混合保护模式进行立法,在此模式下,导致相关法律和规章规定的主管机构、注册主体、审查程度各不相同,出现重叠保护的现象;相关规定中侵权行为范围模糊,救济措施单一,救济途径局限;存在对生产者和使用者的监管规定均不明确,行政部门监管困难,宣传和推广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意识不强等问题。乡村振兴背景下,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对地理标志制定专门法保护是必然要求,辅以完善的相关配套制度,有利于确保地理标志农产品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并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此外,通过扶植行业协会,发挥其桥梁作用,在政府的监管和支持下进行质量监督和市场推广工作;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建设,挖掘品牌文化底蕴,树立优质品牌形象,利用网络媒体传播品牌故事,从而推动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281 288 1193033 钱玉怡,顾向一 农业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互动机制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6037 以长三角地区为对象,聚焦农业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互动机制,旨在剖析两者内在联系,为提升区域农业核心竞争力提供策略参考。采用2013—2023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41个地级市的统计年鉴、公报及农业农村局官网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评估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者的协调性,利用障碍度模型识别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2013—2023年,长三角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前者发展节奏更快。耦合度从2013年的0.589升至2023年的0.976,综合评价发展指数从0.255提升至0.890,耦合协调度从0.387跃至0.932,协调类型从轻度失调逐步转变为优质协调。制约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有农林牧渔业科技成果应用、技术交易额等;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包括化肥施用强度、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占比等。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农业高质量发展间的耦合协调效能显著增强,但仍存在提升空间。建议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建立分类评价与快速转化机制,以推动长三角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 2025年03月20 00:00 2025年第6期 288 296 1177128 高逸慧<sup>1</sup>,雷颖<sup>2</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