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刘伟,刘鹏,常征.我国农家乐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1):323-327.
 Liu Wei,et al.Analysis of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as agritainment[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8,46(11):323-327.
点击复制

我国农家乐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PDF)
分享到:

《江苏农业科学》[ISSN:1002-1302/CN:32-1214/S]

卷:
第46卷
期数:
2018年第11期
页码:
323-327
栏目:
农业经济与管理
出版日期:
2018-06-05

文章信息/Info

Title: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as agritainment
作者:
刘伟1 刘鹏2 常征1
1.文山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云南文山 663099; 2.文山学院体育学院,云南文山 663099
Author(s):
Liu Weiet al
关键词:
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现状影响因素
Keywords:
-
分类号:
F323.4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农家乐既是一种独特的休闲娱乐发展形式,也是乡村旅游的形式之一。乡村休闲旅游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旅游,在当今中国发展迅速,农家乐在中国主要有2种类型,一是城镇休闲娱乐型,二是景区依托型。从农家乐的概念、开发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社会影响以及影响农家乐发展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Abstract: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高应军. 西部欠发达地区农家乐旅游发展探析——以甘肃成县为例[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3):132-133.
[2]马远琼. “农家乐”休闲旅游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黑河学刊,2012(8):12-13.
[3]李琳. 以“名村名镇游”为前提的可持续的新农村建设“农家乐”现象探究[J]. 大众文艺,2012(15):279-280.
[4]巴芳. 经营有道的日本“农家乐”[J]. 农村工作通讯,2012(20):18-19.
[5]Anny. 瑞士“农家乐”——瑞士乡村见闻之二[J]. 农家之友,2012(8):60-61.
[6]谢芳. 感受法国农家乐[J]. 中国乡镇企业,2012(5):87-88.
[7]周德胜,于静,舒立甫. 西柏坡红色农家乐产品开发研究[J]. 中外企业家,2012(13):50-53.
[8]李玉林,李玲玲. 天水(生态)农家乐旅游产品创新开发对策研究[J]. 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2(7):56.
[9]侯彬洁,张建华. 试论上海农家乐游乐项目的创意与开发[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2,30(5):78-84,94.
[10]华云峰. 创新模式打造精品——浙江余姚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侧记[J]. 农村工作通讯,2012(20):12-13.
[11]龙婷婷,毛锋. 生态学视角下农家乐休闲体育发展的意义、问题及其对策思考[J]. 企业家天地(中旬刊),2011(9):120-121.
[12]刘巍,杨磊. 北京市郊区低碳农家乐旅游开发对策[J].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0):4691-4696.
[13]仇锋. 关于农家乐住宿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6(3):24-27.
[14]龙肖毅. 云南省农家乐游客旅游动机研究[J]. 今日科苑,2011(22):178-179.
[15]李家济. 关于临沧市农家乐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报告[J].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0(1):16-21.
[16]张正清,朱春华,周东果,等. 新南边境山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南方农业,2010,4(12):30-32.
[17]张瑞,杨涟,何磊,等. 云南省宾川县寺前村农家乐发展研究[J]. 商品与质量,2010(7):17.
[18]程平. 发展农家乐的五大误区[J]. 中国乡镇企业,2012(4):73.
[19]戚滨安. 农家乐经济对近郊城市生活的影响[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6):71-74.
[20]黄秀琴. 论“农家乐”旅游对阳朔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J]. 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3):8-9.
[21]孙同光,贾宏涛. 农家乐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3):163-166.
[22]周荣华,向银,张学兵. 基于IPA分析的乡村旅游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四川省都江堰市为例[J]. 农村经济,2012(8):39-43.
[23]马薏. 探讨发展乡村旅游对遵义市地方经济的积极作用[J]. 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6):72-73.
[24]郭伟,张雪娇,邓丽芸. 我国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式研究[J]. 生态经济,2012(8):99-101.
[25]熊晓红.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双重效应及其正确响应[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1):92-95.
[26]冯娴慧,戴光全. 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J]. 旅游学刊,2012,27(8):104-111.
[27]杜江,向萍. 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旅游学刊,1999(1):15-18,73.
[28]蔡碧凡,夏盛民,俞益武. 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9]王德纲. 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24-39.
[30]欧阳红. 从生态文化信息资源视角看贵州布依族乡村生态饮食文化旅游创新区发展[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2(7):129-130.
[31]孙立新,王仕铭.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基于云南省红河州的田野观察[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2(9):23-24.
[32]宋博,郑向敏. 论乡村旅游产业化集聚化发展[J].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1):31-35.
[33]陈进. 推进文、旅、农一体化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J]. 山西农经,2012(4):23-26.
[34]柳迪,姚思佳. 台湾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分析及启示[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7):68-70.
[35]陈雪钧. 国外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借鉴[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5):56-59.
[36]袁芳,史文国. 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 中国集体经济,2012(21):158-159.
[37]李菁. 云南鹤庆新华村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 旅游论坛,2012,5(3):80-86.
[38]司嵬,周蕾,王冲. 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偏好及其开发对策研究[J].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7(3):7-12.
[39]李明. 德宏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J].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9(3):38-42.
[40]张波,赵蕾. 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的实证研究——以云南新平大沐浴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态村为例[J]. 新西部(理论版),2012(9):27-28.
[41]王恒松,李炳昌. 贵州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战略与对策建议[J].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51(4):23-28.
[42]胡显强. 助推渝东南山区乡土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建设策略——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为例[J]. 中国校外教育,2012(29):9-11.
[43]宋永华. 旅游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网络传播——以恩施土家族“女儿会”为例[J]. 中国传媒科技,2012(18):119-120.
[44]陈刚. 我国多民族地区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J]. 旅游学刊,2012(11):21-23.
[45]程金虎,肖继彩. 丽江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及其保护[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2(9):164-165.
[46]桂榕,吕宛青. 旅游-生活空间与民族文化的旅游化保护——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 广西民族研究,2012(3):188-195.
[47]李湮. 民族旅游:两种传统文化承受力比较研究[J]. 广东社会科学,2012(5):198-204.
[48]蔡铭. 西南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7):6-8.
[49]赵俊川,张小平. 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甘肃陇南地区为例[J].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9):134-135.
[50]刘国斌.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思考[J]. 学习与探索,2012(11):119-121.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吉根宝,王丽娟,彭燕琼,等.供给侧视角下的农家乐融合创新研究——以句容市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08):553.
 Ji Genbao,et al.Study on integrating innovation of farmhouse enjoyment tourism from perspective of supply-side reform—Taking Jurong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6,44(11):553.
[2]李子玉,李琼琼,薛澳国,等.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的法律规制——以陕西省商南县金丝峡景区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7):8.
 Li Ziyu,et al.Legal regulations for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t farmhouses—A case study of Jinsixia Scenic Spot in Shangnan County, Shaanxi Province[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21,49(11):8.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17-02-09
基金项目:云南省高校卓越青年教师培养项目(编号:201592)。
作者简介:刘伟(1977—),男,湖南祁东人,硕士,副教授,从事植物学与农业经济方面的研究。E-mail:liuwei00780@126.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8-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