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李荣林,艾仄宜,杨建华,等.工夫红茶制作新技术的研究现状[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24):41-44.
 Li Ronglin,et al.Research status of new technology for making Gongfu black tea[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20,48(24):41-44.
点击复制

工夫红茶制作新技术的研究现状(PDF)
分享到:

《江苏农业科学》[ISSN:1002-1302/CN:32-1214/S]

卷:
第48卷
期数:
2020年第24期
页码:
41-44
栏目:
专论与综述
出版日期:
2020-12-3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Research status of new technology for making Gongfu black tea
作者:
李荣林1 艾仄宜1 杨建华2 郑豪2 陈正涛3 史海华3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休闲农业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14; 2.苏州新丰现代农业园,江苏苏州 511100;
3.江苏溧阳玉莲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苏溧阳 213300
Author(s):
Li Ronglinet al
关键词:
工夫红茶人工光照萎凋摇青-萎凋结合加酶发酵发酵终点自动判别
Keywords:
-
分类号:
TS272.5+2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本文对工夫红茶加工的非典型、非传统工艺进行了梳理,对鲜叶品质调控、人工光照萎凋、冷冻萎凋、加压萎凋、摇青-萎凋结合的各种技术参数变化及其可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对红茶通氧发酵、加酶发酵、变温发酵、低湿度发酵、后发酵技术作了简要评估。发酵终点的自动判别研究已经引入计算机图像识别、电子舌等先进技术,但这些技术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仍然有限。在红茶制造中引入了名优绿茶的造型工艺技术,对促进红茶的品质提升和消费是有利的。
Abstract: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Shi J,Xie D C,Qi D D,et al. Methyl jasmonate-induced changes of flavor profiles during the processing of green,oolong,and black tea[J].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2019,10:781.
[2]李珍珍,杨亦扬,胡云飞,等. 苯并噻二唑(BTH)和β-氨基丁酸(BABA)对茶树新梢生长和品质成分的影响[J]. 茶叶科学,2014,34(4):331-336.
[3]邓懿珊,朱海燕,关湘智. 花香型玲珑红茶加工技术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21):83-85,96.
[4]陈凤月,潘玉华,黄先洲. 花香型坦洋工夫红茶萎凋技术[J]. 农产品加工,2012(9):68-70.
[5]张静,徐仲溪. 摇青工艺在工夫红茶加工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2013(10):30-31.
[6]Ai Z,Zhang B,Chen Y,et al. Impact of light irradiation on black tea quality during withering[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7,54(5):1212-1227.
[7]罗勇周,周颖,谭婷,等. 紫外照射与做青处理对红茶茶多酚及茶黄素的影响研究[J]. 茶叶通讯,2015,42(1):34-37.
[8]谭俊峰. 超高压对茶叶主要品质成分含量的影响[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9]孙西杰,陆国富,徐乾,等. 轻萎凋与轻发酵工艺对祁门红茶感官品质的影响[J]. 中国茶叶加工,2013(4):27-28,33.
[10]王秋霜,凌彩金,乔小燕,等. 萎凋及发酵时间对广东丹霞红茶香气及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2019,39(3):342-355.
[11]冯林. 工夫红茶通气氧发酵技术及其化学成分变化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2.
[12]林馥茗. 提高八仙红茶品质的加工工艺研究[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13]陈以义,江光辉. 红茶变温发酵理论探讨[J]. 茶叶科学,1993,13(2):81-86.
[14]贾玲燕,徐元骏,刘晓慧,等. 后湿热工艺对红茶品质的影响[J]. 中国食品学报,2016,16(7):176-183.
[15]郑红发,赵熙,黄浩,等. 发酵和渥堆联用技术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研究[J]. 茶叶通讯,2017,44(1):33-36.
[16]赵飞,马圣洲,吴琴燕,等. 色差法监测红茶发酵适度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0):157-160.
[17]刘玉芳. 工夫红茶发酵适度检测方法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4):345-349.
[18]张彬. 基于光学传感器技术的红茶通氧发酵过程在线监测研究[D]. 镇江:江苏大学,2017.
[19]钱园凤. 工夫红茶发酵适度判定方法研究[D]. 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2013.
[20]陈琳. 基于嗅觉可视化技术的工夫红茶发酵程度判定方法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21]杨龙. 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控制红茶发酵的方法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22]桂安辉,朱宏凯,何华锋,等. 基于动态聚类分析的工夫红茶发酵过程品质成分变化与发酵适度判别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7):196-204.
[23]林瑜玲,郭雅玲,赖凌凌,等. 红茶发酵化学与品质控制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5(11):3699-3704.
[24]Ghosh A,Sharma P,Tudu B. Detection of optimum fermentation time of black CTC tea using a voltammetric electronic tongue[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2015,64(10):1-11.
[25]徐明珠. 工夫红茶加工新工艺的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滑金杰,袁海波,江用文,等.响应面设计优化工夫红茶萎凋工艺参数[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0):362.
 Hua Jinjie,et al.Optimization of process parameters of black tea withering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5,43(24):362.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0-03-16
基金项目: 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8)3034];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现代农业)(编号:BE2019320)。
作者简介:李荣林(1963—),男,安徽马鞍山人,硕士,研究员,主要从事茶园生态、茶叶加工和茶文化研究。E-mail:2440863313@qq.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