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李晓临.农业科技人员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关系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1):302-305.
 Li Xiaolin.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fficacy and job burnout of agricultural technicians[J].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8,46(11):302-305.
点击复制

农业科技人员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关系研究(PDF)
分享到:

《江苏农业科学》[ISSN:1002-1302/CN:32-1214/S]

卷:
第46卷
期数:
2018年第11期
页码:
302-305
栏目:
农业经济与管理
出版日期:
2018-06-05

文章信息/Info

Title: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fficacy and job burnout of agricultural technicians
作者:
李晓临
江苏警官学院,江苏南京 210031
Author(s):
Li Xiaolin
关键词:
农业科技人员职业倦怠自我效能学历职称性别
Keywords:
-
分类号:
G316
DOI:
-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在各行各业日益受职业倦怠侵扰的背景下,对农业科技人员职业倦怠研究还未见报道。农业科技人员职业倦怠的现状,以及自我效能感对其的作用是本研究的关键。采用张建新修订的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中文版自我效能量表和Maslach的职业倦怠量表对193名在宁的农业科技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农业科技人员总体职业倦怠感一般,但具有博士学历的年轻农业科技人员职业倦怠感高于其他年龄段农业科技人员,男性农业科技人员高于女性农业科技人员,副高级职称农业科技人员高于其他职称农业科技人员。(2)自我效能感水平农业科技人员均分为2.89,高于常模的2.86,表现为中等偏高水平,男性农业科技人员稍高于女性农业科技人员。(3)农业科技人员自我效能感负向影响其职业倦怠;正向影响其个人成就感。可见,自我效感能够显著影响农业科技人员的职业倦怠感,应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自我效能感。
Abstract: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娟,吴艳英. 科技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影响因素与心理干预策略分析[J]. 山东社会科学,2016(11):189-192.
[2]Maslach C,Schaufeli W B,Leiter M P. Job burnout[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52:397-422.
[3]郭思,钟建安. 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2004,27(4):931-933.
[4]Tatar M,Horenczyk G. Diversity-related burnout among teachers[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3,19(4):397-408.
[5]李明军,王振宏,刘亚. 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自我决定动机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3):368-376.
[6]顾佳旎,孟慧,范津砚. 社会自我效能感的结构、测量及其作用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1):1791-1800.
[7]班杜拉著,杨颖译. 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60-564.
[8]李超平,时勘. 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工作倦怠的影响[J]. 心理学报,2003,35(5):677-684.
[9]汪宏,王军.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5):137-140.
[10]刘莉莉,林萍,赵振娟. 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弹性影响的路径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2016,51(1):21-25.
[11]胡会丽. 一般自我效能感训练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弹性影响[D]. 重庆:西南大学,2009:34-38.
[12]石长慧,黄琳莎,张文霞. 科技工作者职业倦怠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13(1):132-138.
[13]张作记. 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 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187-190.
[14]胡洪强,刘丽书,陈旭远.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5(3):233-237.

相似文献/References: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18-02-02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资助项目(编号:PPZY2015C203);2015年全国公安高等教育重点专业建设点资助项目;2018年江苏警官学院群体性事件预防与处置科研创新团队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李晓临(1965—),女,安徽霍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学、犯罪学。E-mail:lixiaolin@jspi.cn。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8-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