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超,孟顺龙,范立民,等. 中国淡水池塘养殖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对策[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6):89-92.
[2]王武. 我国稻田种养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水产,2011(11):43-48.
[3]冯金飞,李凤博,吴殿星,等. 稻作系统对淡水养殖池塘富营养的修复效应及应用前景[J]. 生态学报,2014,34(16):4480-4487.
[4]吴伟,胡庚东,金兰仙,等. 浮床植物系统对池塘水体微生物的动态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2008,28(9):791-795.
[5]戴子坚,蔡春芳,王国清,等. 成蟹养殖几个认识误区及高产优质河蟹养殖技术关键[J]. 科学养鱼,2014,30(2):30-31.
[6]陈宝兰. 山区淡水养鱼技术与环境影响分析[J]. 南方农业,2015,9(30):177-178.
[7]谭乃淙,龙光华,陈文斯,等. 山区高效生态流水养殖技术[J]. 科学养鱼,2011(5):44-45.
[8]李志波,宋超,裘丽萍,等. 渔业养殖水域沉积物指标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综述[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6-9.
[9]Kroupova H,Máchová J,Svobodova Z. Nitrite influence on fish:a review[J]. Veterinární medicína,2005,50(11):461-471.
[10]缪杰. 鱼稻生态种养模式关键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09(18):282,291.
[11]王建中,徐军. 河蟹池塘种草健康养殖技术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4(2):247,249.
[12]段淑婉. 浙江省创新农作制度经济效益分析——以姜稻模式为例[D]. 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2.
[13]吴小平,李全胜,吴宗文. 稻鱼共生集成技术概述及效益分析[J]. 内江科技,2012(4):101,121.
[14]谭淑豪. 长江三角洲生态稻作模式及其效应的比较分析[J]. 生态经济,2012(1):131-135.
[15]李嘉尧,常东,李柏年,等. 不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成本效益分析[J]. 水产学报,2014,38(9):1431-1438.
[16]丁伟华. 中国稻田水产养殖的潜力和经济效益分析[D]. 杭州:浙江大学,2014.
[17]陈飞星,张增杰. 稻田养蟹模式的生态经济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2002,13(3):323-326.
[18]陶玲,李谷,李晓丽,等. 复合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生态足迹分析[J]. 渔业现代化,2010,38(4):10-15.
[19]李卓佳,虞为,朱长波,等. 对虾单养和对虾-罗非鱼混养试验围隔氮磷收支的研究[J]. 安全与环境学报,2012(4):50-55.
[20]胡亮亮,唐建军,张剑,等. 稻-鱼系统的发展与未来思考[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23(3):268-275.